云南寻求破解石材加工物流瓶颈良策★
日前,一次由行业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对接的云南石材行业座谈会在云安会都举行。
来自云南各地的石材老板首先对台上的专家询问:石材行业的 瓶颈 如何才能打破?对于行业的反应,中国石材协会(下称中石协)陈副秘书长用16个字这样总结:各自为阵、技术瓶颈、设备落后、观念不新。
山东大学的张进生教授认为,云南省不仅仅是有色金属王国,同时也是石材资源王国。但因存在陈副秘书长所说的问题,致使该行业在发展中出现一些致命伤。
找到了 伤口 ,就不难找到治疗的秘方。陈副秘书长表示,解决云南石材行业 瓶颈 的办法就是从那16个字里找突破。
资源魅力
2008年6月,两块质地细腻、温润灵动、颜色金*,达到玉石级的优质*蜡石在昆明石材博览会上被拍出上百万元的高价。
而在此前的4月份,在昆明饭店举行的云南瀛隆春季文物艺术品竞拍会上,瑰丽翡翠专场上的443号拍品高色翡翠桃花源记摆件就拍出了3360万元的高价,而接下来的448号拍品高色翡翠佛手挂件和481号拍品高色玻璃种翡翠手镯也分别拍出了896万、952万元。
追捧石头的人士说,真正在建筑、装饰行业中散发魅力的,还是遍布全省各地的石头。它们经加工后成为各种款式的石材,以其不同的风格被建筑装饰行业所采用,其价值与日俱增。
西部石材城创始人李大剑说,云南是石材资源大省,其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结合部,地质构造决定了云南从怒江的源头就是岩浆岩,到贡山县后以变质岩为主体,但河谷地带仍有时露出岩浆岩,一直延伸到德宏州,是一个又长又宽,地质年代又轻(约1000 2000万年)的狭长区域双变质带。
他通过近10年时间,调查了解了大理石、花岗岩、汉白玉、墨刚玉等石质较优,资源丰富的石材几乎遍布整个云南。他举例,如以白色和彩花为主的大理石区域,从云南的高黎贡山一带延伸到西藏境内,加上分布在红河流域的哀牢山、金沙江河谷区域带,总面积达30000平方公里,占到云南土地面积的20%左右。
然而,云南多年的开采和加工几乎都是以小作坊式进行,不仅毁坏了植被,让丰富的石材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应用,其效益也未得到应有的体现。
据李会长介绍,从红河州红河县的宝华、甲寅到元阳县的老熊寨,东西长约60公里。境内的细花、大花等品种,目前在国际市场也极为罕见。1996年板材刚上市,就有美国的建材商人对这个品种一见钟情,要求订货。目前此品种在昆明交货价为每平方米1000元。
而将每立方米荒料加工成大板材后,可售到约40000元,比同重量的水泥要高几十倍。像昆明禄劝、楚雄武定一带的石材长期以来都供出口,常常供不应求。
尽管如此,整个石材行业依然存在设备简陋、各自为阵、小打小闹、品牌观念意识淡薄、行业混乱、价格难以提升等等状况。到2000年,全行业的产值才1亿元左右。
长期看好云南石材产业发展的昆明金城石材机械工具公司总经理林鹰表示,一块长年累月被老百姓踩在脚下的石头,经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加工后,其到市场上的价值是原材料的几十倍。
解决 瓶颈
正如各石材制造商所关注的,石山脚下、大路边随处都可见着大大小小的沙石场(厂),而加工设备几乎都是碎石机、割石机等简单的机械,石产品大部分用在修路、架桥等方面。
真正将石头进行深加工,达到标准化生产的屈指可数,这不仅在云南,在全国也是如此。 陈副秘书长说。
云南省石材协会某专家发表见解时还表示,目前这个行业出现的 瓶颈 远不止这些,如运输、供应到市场上都存在,其中各自为阵、品牌意识不强等尤其难以突破。
他举例说,云南的石材发展势头虽然很好,但在珠宝玉器方面要规范一些,而用于建筑装饰、水泥厂等行业上的就比较混乱了。
陈副秘书长调查过,全国石材制造商达万余家,而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的只有50家,云南达到上万立方米生产能力,进入50强的至今还没有。
他说,这样的规模、这样的装备与技术,只通过行业来寻求突破,短时期内难以达到。
摆在此行业面前的最大突破点,主要是各级*府和相关部门要制定一套相关扶持与整合的配套*策,采取关、停、破等与环境*策相吻合的措施,将行业发展加以引导,通过行业自律,提高装备能力、扩大规模生产、提升产品竞争力,这才是出路。
产业愿景
石材专家的观点表明,随着云南省水电站、高速公路、铁路、房地产的开发,全省石材市场需求将成高速增长趋势。
经常跑东南亚各国经营石材生意的陆经理介绍,随着2010年泛亚铁路的东、中、西线的建成,所有高速公路的逐步建成,运输条件的改善和运价的降低都给云南石材工业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而在省内,把不适合作板材的石头用于水泥行业,云南瑞安、昆钢的水泥企业也分别规划发展到1000万吨,滇西红塔水泥企业规划发展到300万吨,这3家有条件可以结合石材开发建成云南省的像福建厦门的汇兴、高时;南安的溪石、宏发;惠安的明磊、协兴;晋江的华洋;泉州的华通;广东的环球、东成(仅加工就投人约6亿元以上)等上规模、上档次的石材龙头企业。
李大剑说,按云南独有的资源优势分析,只要行业走上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轨道,整个产业将形成几百亿乃至千亿元的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