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影评不能只分析情节人物主题 [复制链接]

1#

影评不能只分析情节、人物、主题


影评是个再熟悉不过的名词,从小到大,大约每个人都写过影评。然而,一事物常常因为其太过常见而致使人们忽视了它的专业性和技术难度。影评就是这样的事物之一。


一般说来,记叙文贵含蓄蕴藉,议论文贵清晰明了,影评应当属于后者。我们希望的是通过影评加深对某影片甚至整个电影艺术的理解,如果在此基础上能把影评写得文辞精致、可供人审美,那便是上上之境。遗憾的是,每有新片问世,接踵而来的影评许多都是对影片情节的复述,更不乏个别影评言之无物、云山雾罩,甚至另需一篇文章对影评进行再解读。这类影评就失去了这一文体的基本功能,笔者恶意揣测,故作高深背后很可能是作者头脑中一团糨糊。还有一类影评,其作者专注于个人感情的抒发,纵然写得情真意切,可是与供大众欣赏的电影相比,影评人的个人情绪实在是没有多少人关心的,也跟电影艺术扯不上关系。


如果一篇影评跳出了上述两个泥淖,姑且算是篇基本合格的影评了。就笔者近日所见的几篇影评来说,大多是从影片的情节、人物、主题这几个层面切入,谈论人物的时候或许兼及演员的表演。电影是叙事的艺术,用故事传达感情、塑造人物、体现思想主题,因而对情节、人物、主题的分析十分必要。但如果一篇影评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那么它仍极有可能是片面甚至业余的。试想,同一故事类型的作品,其情节、人物、主题是否有较大相似之处?戏剧、文学作品甚至舞蹈、曲艺这些艺术形式是不是也包含情节、人物、主题这几大要素呢?如果将一篇影评所讨论的电影置换成同一故事类型的其他作品,甚至将“电影” “影片”等词换成“戏剧” “舞蹈”,论述依然成立,这篇“影评”是否有些尴尬?


相对于音乐、文学等艺术样式,电影是形式感很强的艺术,主要是电影的形式感而非故事,构成了电影与兄弟艺术最显著的区别;一部电影的精彩之处也不单单在于它讲述了什么故事、塑造了什么人物,而在于它是以怎样的眼光和思路、用怎样的电影语言来讲述这个故事、塑造这个人物的。因此,场景调度、镜头运用、光线调节、音画配合等电影语言的分析是一篇优秀的影评必备的要点。


由同一小说改编而成的不同版本的电影最适合说明仅仅分析情节、人物、主题的影评的无力之处。据不完全统计,《简·爱》这部小说曾18次被改编为电影,即便不同的电影版本对原著的忠实程度有异,但基本的情节、人物、主题还是符合原著精神。仅仅分析情节、人物、主题的影评几乎无法把不同的版本区别开来,这时候电影语言的剖析便更见其优势。譬如凯瑞·福永执导的电影《简·爱》,它的用光就很有特点。这一版的外景大部分采取逆光拍摄,内景则主要用弱光或光源打在地板上的反射光作为光源,这就使得电影画面的色彩十分柔和,与19世纪英国油画的色彩效果很接近。用这种色调的画面讲述诞生于19世纪英国的《简·爱》的故事,就从介质的特色上让观众感到真实,影片的历史代入感很强。凯瑞·福永版对镜头的实焦、虚焦也用得非常精妙。影片开篇,每当简与罗切斯特共同出现在画面上,必定是一人实焦、一人虚焦,表征着二人社会地位的差距;当镜头从简的视角拍摄罗切斯特家中宾客聚会狂欢的场面时,简与宾客群像也用镜头焦点的虚实加以区别,表现简与罗切斯特的世界格格不入。而当二人坠入爱河,他们同时在画面中出现时就都用实焦了;当他们因为疯女人的出现而产生隔阂时,二人共同出现的画面再次用镜头焦点的虚实进行了差别处理。直至罗切斯特变得一无所有、两人重归于好,二人的形象才再次都以实焦出现在画面中。


上述分析主要是形式和技术层面的,但是不难看出,形式极大地影响着内容,情节、人物、主题通过电影语言的恰当运用得到了精准的传达。可见,电影语言的分析理应成为影评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一视角更易阐释出一部影片艺术上的独特之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