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体系
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产品的生产供应能力大幅度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引导生产的能力低下,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矛盾,凸显出农产品卖难、价格低迷等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生产的无序性,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导致农产品(如粮食)安全面临新的威胁。所以说,农产品市场流通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成为我国农业市场化初期的一个突出矛盾。*的十六大报告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把“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构建新的市场流通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解决农产品市场流通问题,是当前农业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当前农产品市场流通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产品生产供应能力的逐步提高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产品市场逐步放开。农产品生产由供给型产品生产向商品生产过渡,农产品流通也逐步进入自由贸易阶段,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为载体,以农民经纪人、运销商贩、中介组织、加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集散、现货交易为基本流通模式,以原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营销客体的简单商品流通格局。
(一)批发市场、集贸市场是占居主导地位的市场流通载体
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很快。各地围绕产地抓市场建设,以市场带动促产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区域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与此同时,大中城市销地批发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逐步取代国有农产品供销系统,成为农产品消费供应的主渠道。批发市场承载产品集散,集贸市场面向终端消费,这些市场纵横交错、配套*,产地市场已成为连接各地优势产业、辐射国内外消费市场的纽带,销地市场也成为连接产地市场、保障城乡消费供给的中心,对繁荣农村经济、保障城乡供给发挥了巨大作用。以山东的情况为例,目前全省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近1300家,集贸市场7000多家,60-80%的鲜活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上市交易,市场的产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中心和调节供求功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
(二)市场流通主体多元化,但整体呈现无序性
农产品市场的繁荣,转移了一大批农业劳动力进入流通领域,形成了由运销专业户、农民经纪人、中介流通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城镇职业零售商贩以及季节性、临时性的农民运销队伍组成的市场流通大*。运销专业户、农民经纪人是运销大*中的主力队员;中介流通组织等农村合作组织是近年来开始发展的新型农民运销组织,目前各地虽然各种协会组织的数量快速增长,但其在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农产品加工企业是高效吞吐农产品的中间环节,也是农产品流通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力量。季节性、临时性农民运销队伍主要是产品上市季节或农闲季节组织收购运销当地产品的农民。目前,除加工企业和中介组织外,对农产品流通主体的组织管理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有的地方开始对农民经纪人队伍进行培训、登记。但流通主体总体上处于无序化状态。
(三)上市产品以大宗原产品为主,加工、包装、品牌产品比例较低
目前,农产品加工包装能力还比较低下,品牌数量少、覆盖率低,品牌及包装产品一般是粮油等大宗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品,但进入市场的鲜活农产品基本上仍以散装原产品为主。近几年来,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流通环节的初加工、简单包装的品牌产品数量增长较快,但所占的市场份额仍然很小,这也就导致了流通环节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市场间的差价而不是加工增值。
(四)市场流通模式仍处于现货交易的原始集散阶段,现代物流模式刚刚起步。
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模式是按照“产地收购-产地市场集散-销地市场集散-城乡商贩零售”的路径进行现货交易,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简单商品流通状态。定单农业、连锁经营等现代物流模式、期货交易、代理交易、拍卖等现代化流通方式刚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二、搞活农产品流通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市场体系建设与农业市场化需求不适应。现有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具有典型的初级市场特征,不适应农业市场化需求,表现为:一是市场体系建设与改造的步伐与农业市场化进程不同步,大多数农产品市场交易设施陈旧,结算手段落后,信息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薄弱,销地终端市场仍以小地摊、大集贸为主,不具备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基础和条件;二是市场自身非市场化运作。多数市场属于村、镇、街道主办的集体企业,许多市场还属于市场管委会管理,没有进行企业化改制,以收费代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三是大多数农产品市场的经营是以场地、设施出租等物业管理收入为主,市场衍生产品收入为副。市场本身不是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市场实际上是“大市场、小业户”的格局,大市场掩盖下的千家万户的分散营销难以形成合力,使得农产品流通无序、效率低下。
(二)市场信息不畅通成为当前制约农产品流通效率和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兑现的核心因素。信息是农产品市场流通的命脉,直接决定流通的效益。由于缺乏系统化的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发布体系,生产与消费之间、区域之间的信息衔接主要由批发市场来完成,而市场自身的松散性决定了信息的收集加工能力低下,生产、流通存在很大的信息局限性和盲目性。同时,由于运销业主与产地农民获得农产品供求与价格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产销地价格差距大,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存在着价格欺诈现象。产地农民因价格信息误导,一哄而上,盲种盲收,产品烂市的现象经常发生。
(三)流通主体素质低、规模小。从农民运销队伍的情况看,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身素质低。从农业生产中分工出来专业农民运销队伍,缺乏必要的流通知识和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二是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经营,信息独占;三是运销能力低下,市场风险大,抗御风险能力差。由于中介流通组织则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运作管理不规范,营销能力还没能得到充分体现。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产品吞吐能力需要大幅度提高。
(四)农产品质量档次低的问题。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也是影响市场竞争能力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卫生水平是赢得市场认可的关键,另一方面,产品的品牌化是开拓市场基础,加工、包装则会带来更高的流通利润。而目前市场流通的大多数产品无品牌、无包装、无分级,对农产品流通向现代物流转变带来了很大困难。
三、构建新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构建新型农产品市场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必须遵循“消费引导市场,市场引导生产”的市场经济规律,建设适应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的市场体系,从而确保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畅通,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保证农产品能够卖出去,卖个好价钱,农民收入得到兑现,让农民更多地参与流通领域的利润分配。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各级*府要按照公共、公开、公平的原则,加大对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策、投入力度,加强对市场体体系建设的统一规划与指导,加快市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产品流通提供社会综合服务。工作中,要以传统市场的改造升级和产地优质农产品专营批发市场建设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高效集散能力的中心批发市场;以发展期货交易、连锁配送、专供直销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行业协会为重点,壮大产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组织规模;以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为重点,提高农民营销能力和参与流通领域利润分配的份额。逐步构建适应消费增长需求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具体来讲:
一是加强和规范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重点是加强优质农产品产地专营市场建设;加快传统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重点是加强信息体系、质量检测体系、电子结算系统等基础设,以提高市场档次和交易能力,并为开展上交易、代理交易、拍卖等现代流通方式打好基础。要加快市场改制步伐,促进市场向产业化龙头企业转变。通过股份制、买断等方式把市场改造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让市场自身按市场化运做,促进市场向生产加工领域拓展,带动基地、品牌的形成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促进市场间的密切合作以及异地市场间的代理交易的开展,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主渠道、大龙头的作用。
二是积极培育中介流通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的快速发展是农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农产品市场开拓的主体,要扶持其加快发展。要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尤其是外向型加工出口企业的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使之不断增加数量,壮大规模,带动更多的基地,创建更多的品牌,外销更多的产品。要通过发挥能人效应,扶持、引导农业行业协会和农产品产销协会的发展,整合农业资源,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闯市场的能力。
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模式。要对大宗农产品交易逐步采用即期成交、远期交割的期货交易方式,增加生产者、消费者对粮油等大宗农产品交易信息的透明度,帮助农民了解农产品供求和价格走势,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生产结构,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减少农产品集中上市带来的季节性价格波动。要对鲜活农产品交易逐步实行拍卖交易、代理交易等方式,减少因信息对称问题引起的交易欺诈行为,减少鲜活易腐农产品在交易过程中的损失。另外,要通过发展定单农业等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专供直销和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减少流通环节,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要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分级分类及包装标准体系、质量检测体系、产品认证体系和质量监督制度;通过*府推动、企业带动、市场拉动等多种形式,建立标准化基地,逐步实现生产的规模化、基地化,基地的标准化,产品的品牌化。通过建立质量监督控制机制,从生产源头严把产品质量关,在销售环节加强抽查监督,确保产品质量和信誉;要逐步建立市场主体资格认证制度,建立优质农产品销售专区、专柜、专卖店、专营市场等形式,逐步建立市场准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