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华媒国际推出“华夏风范”平台,融通中外,展示中国城市文化。
海浪中的民族
京族,也称为越族,民族语言为京语,由于语言因素复杂,语言学家难以确定其语言属系。
京族主体在东南亚,中国境内的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
主要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的澫尾、山心、巫头三个海岛上,三岛素有“京族三岛”之称。
京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占越南总人口的86%。根据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的京族总人口数为人。
在中国境内,京族被视为少数民族之一。
京族的祖先大约在公元16世纪初陆续由越南涂山等地迁移来华,
最先居住在巫山岛和江平镇附近的寨头村,后来才逐渐向澫尾、山心、潭吉等地发展。
京族为越南的主体民族,曾称为“越南人”或“安南人”,瑶族称他们为“交趾人”。
京族三岛
京族,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
关于京族三岛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个惊心动魄的传说:
相传江平一带原来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海边崖壁上住着一只蜈蚣精,
凡是船只经过,必须要献出一个人的肉身来供奉,
否则蜈蚣精就会兴风作浪,打翻船只。
讨海为生的人们对蜈蚣精怨愤冲天,但又束手无策。
后来,上天派来神仙镇海大王,为民除害。
经过一番激战,蜈蚣精被斩成三段,头,变成巫头岛;身,变成山心岛;尾,变成澫尾岛。
独弦之琴
古时候,京岛上有个小姑娘叫杜美英,刚生下来就成了孤儿,后来当地的一个大娘收养了她。
转眼杜美英长到了14岁,京族地区遭到了龙卷风的袭击,无奈之下母女俩只能乞讨为生。
一天,母女俩行乞到一间破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尼姑收留了她们。
原来老尼姑是位仙人,她见母女俩善良就把独弦琴传授给了她们,
后来她们将独弦琴带回了京族,并教会了人们制作和演奏,
独弦琴就这样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京族独弦琴,伴随其民族已经有多年的历史。
传统的独弦琴都是用竹木制作的,而独弦则是用麻绳或竹篾替代的,
传统的独弦琴由于琴身和琴弦的共鸣效果差,通常只能给哈妹歌舞时伴奏或自唱时击节奏。
现如今独弦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改良,80年代以来,一些琴师对独弦琴进行了大胆的改良,
在琴身安置了拾音器,然后连接扩大器变成了“电声独弦琴”,
现代独弦琴吸收了电声乐器的特点,可以弹奏器乐独奏、民族伴奏、流行乐曲等。
高跷捕鱼
在京族三岛海边,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渔民们带着斗笠,手里拿着渔具,踩着高跷站在海水里捕鱼。
高跷捕鱼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的一种独特的捕鱼方式。
高跷捕鱼算得上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
曾一度在斯里兰卡引人注目,也是因为高跷捕鱼,京族三岛还被称作“小斯里兰卡”。
高脚罾捕捞就是京族特有的一种传统劳作方式,已延续了多年。
所谓高脚罾捕捞,就是渔民在海边捕捞时,踩在高跷上,肩扛着重重的罾下海,
行走时脚会陷入沙里,要拔上来再迈步,
还要在海水里面推罾、起罾、收罾、捡虾、抖罾等,
是力气和技术相结合的绝活。
高脚罾凝聚了京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敢精神。
虾灯围网
京族人还有一种特殊的传统捕虾方式——虾灯围网,就是在网状的虾笼里点上油灯,诱引海虾入网。
沙滩静寂,启明星熠熠生辉,海面上,渔火星星点点,撞碎在海岸线上的浪花放射出了磷光。
服饰潮流
京族的民族服饰以丝绸为料,质地柔软舒适,女性穿在身上线条突出,衬托出女性的婀娜多姿。
京族男子一般穿齐膝长衣,袒胸束腰,衣袖较窄,腰间束以彩色腰带,
男衫颜色用浅青、淡蓝或浅棕三种,
裤子惯穿黑色,既宽又长,其裤裆尤长,几乎是裤长的三分之二。
妇女则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
袒胸处则遮以一块绣有图案的菱形小布,俗称“胸掩”,
青年女性常穿白、青或草绿色的上衣,年轻女性服饰以浅色系为主,老年女性多穿黑色或褐色服饰。
京族人外出时外套淡紫旗袍式长外衣,另外还要戴一顶黑色或棕色的圆顶礼帽,俗称“头箍”。
在赶海时脚穿木屐鞋,头戴圆锥形的葵帽。
婚礼中,新郎穿草绿或浅绿长袍衫和深蓝或浅蓝长裆阔腿裤,新娘则穿大红色或浅红色服饰。
《华夏风范》平台由纵横华媒国际发起打造,致力于向全人类阐释推介更多具有地方品牌特色物产、中国城市文化底蕴、中国人民精神特质、中国经济社会力量、中国智慧与自信的优秀文化,为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人类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