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位于甘孜州炉霍县虾拉沱镇的炉霍县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多个温室大棚犹如一排排“透明工厂”,红*错落的番茄挂在枝头,工人们置身绿色藤蔓组成的“番茄森林”中,忙着采摘颜色红润、果实成熟的番茄。
“这里产出的番茄,保证口感好。”成都市锦江区对口帮扶炉霍县的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郑孝恒说,产业园是在锦江区的支援和帮助下发展起来的。为啥说这里的番茄口感不会让人失望?记者在产业园B区的一间智能大棚内,探寻让番茄具有“儿时味道”的秘诀。
高原上的番茄为啥不怕冻?
番茄的“房屋”,能自己控制温度和湿度
炉霍县地处川西高原,平均海拔在米以上,年均光照小时以上,昼夜温差大。深秋时节,炉霍县白天的最高气温只有十二三摄氏度。按说,这样的气候条件,对番茄非常“不友好”。但是在产业园B区大棚内,记者有了不同的认识。
这里温暖如春。记者看了一眼温度计,大棚内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一年四季不断产出高原小番茄、霍尔大番茄等瓜果蔬菜。
“我们给番茄生长创造了适宜的条件,可以做到全年不断供,品质更是能保证。”指了指这个长60米、宽12米、高4.5米的大棚,四川圣洁康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叶启银说,秘诀就在这件“科技外衣”里。
首先看“科技外衣”的内层——大棚塑料薄膜。叶启银介绍,大棚采用具有消雾防滴、减弱紫外线、抗吸灰特点的吸光膜,可防止番茄因棚顶滴水和紫外线辐射而生病。
番茄适合在15—30摄氏度的温度区间内生长,但炉霍县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十六七摄氏度,如果没有良好的保温措施,番茄根本无法生存。想要番茄在高原的寒冬正常生长,少不了这件“科技外衣”的另一层——“保温被”,其厚度达7厘米,可细分为棉花、毛毡、防雨层等6层。“如果说塑料薄膜是‘内衣’的话,那么‘保温被’就是番茄的‘棉袄’了!”叶启银笑着说。
“大棚还能自己控制温度、湿度,并根据系统参数自动调节出最适宜番茄生长的条件。”
经常跑园区的郑孝恒对智能大棚里的温湿控制系统和水肥一体化系统十分熟悉。朝着郑孝恒手指的一块液晶显示屏看过去,上面实时显示着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指标。
除了“住”得好,园区内的番茄“喝”得也不错。“我们灌溉用水都是取用地下米的深层清洁水源,是无污染高原矿泉水。”叶启银介绍,在大棚内,通过一张密密麻麻的滴灌水网,可根据番茄不同生长阶段,利用水肥一体化系统及时精准冲施有机肥。
为保证番茄的口感,生产线最后一环——采摘,同样重要。目前,园区是三天采摘一次,不求高产,只有成熟的番茄才能被选中摘下并及时销往市场。
说话间,与记者同行的锦江区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挂职炉霍县发展改革局副局长的向杨弯腰摘下一颗成熟的番茄,在外套上蹭了蹭直接放入口中,“红瓤沙甜,绵绵软软,好吃!”
为何“红果果”成了“金果果”?
番茄的“销路”,外省的订单多起来
姚富康是炉霍县虾拉沱镇虾拉沱村村民,自产业园B区投产后,他就在园区内工作,负责一些日常的田间管理和设备维修。
在姚富康和乡亲们看来,番茄种植不仅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改变,也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稳定的产业支撑。
“过去,这里都是种点青稞和土豆,除去成本,一年赚不了多少钱。”尽管姚富康家有20多亩土地,但由于过去种植没有技术,产量和产值都很低,收入没有保障。现在他和妻子都在园区内打工,再加上自家土地的流转费,全家年收入近10万元。
炉霍县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和运营,给当地农牧民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增收和就业机会,番茄已成为当地产业腾飞、助农增收的“金果果”。
“销路完全不愁!”叶启银这两天正忙着把采摘下来的番茄送往成都市场,终端价格每公斤可卖到约15元,且供不应求。随着产量提升,广东、浙江等外省的订单也多了起来,一颗颗番茄正飞向更远、更广阔的市场。
炉霍县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占地亩,分为ABC三个区。其中,A区为“飞地+众筹”产业园,也是在锦江区的对口帮扶下建设的。炉霍县创新采用“土地集中,各村飞地,龙头经营,入股分红”的模式,建成蔬菜大棚个,主产高原小番茄,已累计分红万元,帮助19名村民年人均增收余元。
B区计划分三期建设智能蔬菜大棚个,目前已部分建成投产。C区为标准化露地蔬菜种植区,面积亩,未来在种植油菜和露天蔬菜的同时,建设菜籽油加工厂、冷链仓储库、农技病虫害防治中心和科技服务中心,为全县农业生产提供农技、农机、专家辅导等保障服务。
锦江区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炉霍县副县长胡*介绍,炉霍县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已纳入甘孜州三大流域六个现代农业产业带规划,目前正在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园,待园区全部建成后,将成为甘孜北路蔬菜保供基地。(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邵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