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羔羊#
以类型片标准来衡量,《沉默的羔羊》被归为心理恐怖片类别,所以它是影史目前唯一一部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恐怖片。
有趣的是,《沉默的羔羊》是在年2月14日,也就是那年情人节上映的,经过一年多的沉淀,才于次年年3月30日获得奥斯卡奖。
选择年初档期是被迫的反常规操作,一般有信心冲奥的电影都会选择在年底上映。
因为年底时间接近第二年的颁奖季,学院的会员们印象会比较深刻。
而且一整年过去,该上映的电影都上映了,也能看出其他奥斯卡种子选手的表现。
本来《沉默的羔羊》也计划在年下半年上映,但因为其制作公司猎户座影业还有一部《与狼共舞》也准备冲奥,大家都看好《与狼共舞》而不看好《沉默的羔羊》。
《与狼共舞》为了不和《与狼共舞》在同一届奥斯卡竞争,公司就把《沉默的羔羊》“库存”了一段时间,改在年的情人节上映,自然顺延参加了年的奥斯卡奖。
虽然《沉默的羔羊》是在年初上映的,但它最终还是获得7项奥斯卡提名,并拿下其中5项。
不仅横扫那年奥斯卡,《沉默的羔羊》获得的这5个奖项也是含金量最高的,分别是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最佳男主和最佳改编剧本。
这五个奖项中没有一项技术奖。
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并不靠任何花样,比如视效、服装等等,完全是靠电影艺术最核心的三个元素:剧本、导演和演员取胜。
《沉默的羔羊》获得的五项奥斯卡这五个奖用白话翻译过来就是编剧的剧本好、演员演得好、导演导的也好,最终自然获得了当年的“最佳影片”奖,并穿越时间成为影史经典。
在年奥斯卡颁奖礼上,主持人比利·克里斯托还把自己扮成汉尼拔博士的形象,并模仿了他标志性的语调,引起观众一阵爆笑。
从这个小桥段也可以看出当年《沉默的羔羊》影响力之大。
电影《沉默的羔羊》改编自美国作家托马斯·哈里斯的同名小说,是“汉尼拔博士”四部系列小说中的第二部,于年出版。
这四部小说按出版顺序分别是《红龙》、《沉默的羔羊》、《汉尼拔》和《汉尼拔崛起》。
汉尼拔四部曲其中《红龙》第一个被改编成电影,片名翻译过来叫《孽欲杀人夜》,于年上映。
小说《红龙》改编的电影《孽欲杀人夜》但这部改编电影票房和口碑都一般,并不成功。
虽然《孽欲杀人夜》的制片人迪诺·德·劳伦提斯曾经敏锐地发觉“汉尼拔”有成为爆款电影的潜力,并提前抢购了版权。
但因为《红龙》改编电影的失败,他对《沉默的羔羊》也持否定态度,所以他就把“汉尼拔”小说的改编权免费出借给了想拍《沉默的羔羊》的猎户座影业和明星吉恩·哈克曼。
猎户座影业拿到版权后,雇佣了一位叫泰德·塔里的萌新编剧改编剧本。
泰德·塔里之前一部正式的电影剧作都没有,这是他作为编剧的第一份工作
但没想到的是,第一次当编剧他就拿了个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沉默的羔羊》编剧泰德·塔里泰德·塔里认识原著作者哈里斯,也是他的狂热粉丝,还能提前看到未出版的《沉默的羔羊》的原稿。
在小说《沉默的羔羊》正式出版之前,泰德·塔里就开始了剧本改编工作。
这在好莱坞很常见,一些被电影制片人看中的富有潜力的小说,出版前就会同步启动影视化改编,形成一套多元的文化IP产业链。
但当剧本写到一半的时候,明星吉恩·哈克曼退出了这个项目,仅剩的制作方猎户座影业的财务状况并不好,只能独自坚持继续这个项目。
一方面猎户座影业的合伙人鼓励编剧把剧本写完,另一方面他们找来了一直拍B级片的导演乔纳森·戴米执导。
《沉默的羔羊》导演乔纳森·戴米(左)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制片人疯了,因为乔纳森·戴米之前没有导过一部入流的作品,都是那种搞笑+暴力犯罪的小成本商业片。
大家都怀疑他是否能驾驭这样一部严肃电影,就连导演本人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过怀疑,觉得自己可能永远也拍不出一部卖座的电影。
不过当时这位不入流的导演却和新人编剧产生了很强烈的化学反应,两人合作很快就完成了剧本,而且到开拍前几乎没有大的改动。
导演和编剧两人对小说做的最有价值的改编就是让观众猜不到接下来要发生什么,每一幕都要超过观众的猜测。
《沉默的羔羊》原著例如电影一开始史达琳的上司和奇尔顿博士都渲染汉尼拔是个魔*,但接下来观众看到的汉尼拔却是一个干净整洁、学识渊博、彬彬有礼的绅士。
当观众认为汉尼拔不可能逃跑时,他却以残忍且巧妙的方法逃脱。
在“水牛比尔”案第一个受害者嘴里发现蛾蛹,这在之前的电影中也极为罕见。
而“水牛比尔”囚禁的最后一位受害者凯瑟琳,意志极其坚强,竟然最终活了下来。
还有影片的最后一幕,一般商业片都会安排一个俗套且刺激感官的“大决战”。
虽然《沉默的羔羊》最终的高潮戏份也是史达琳和水牛比尔的决战,但在这之前,剧情故意让观众放松警惕,把史达琳调离“水牛比尔”的案子,而上司克劳福德得到一个假线索。
最终结局非常令人震惊,史达琳和同学顺着汉尼拔给的提示推导出来的才是正确线索。
这些桥段都和观众之前看过的俗套悬疑片都不同,剧情可以说是打破了所有的常规。
除此之外,编剧和导演做的另一个正确选择,就是合理删减和突出女主。
本来在原著中有很多情节是关于上司克劳福德和汉尼拔博士的,但编剧并没有让这些情节扰乱主线,而是把外柔内刚的史达琳作为主角,塑造了一个复杂的FBI女探员形象。
以女性执法者为主角的电影在好莱坞本来就很少见,使整部电影显得非常独特。
另外编剧泰德·塔里还深度参与到拍摄过程中,剧本随拍随改。
对剧本最明智的一次删减,就是删掉了史达琳讲述“尖叫的羔羊”那段闪回。
本来《沉默的羔羊》中是有闪回戏份的,第一次闪回是史达琳第一次见汉尼拔博士后,被他勾起儿时记忆,小演员玛丽亚·斯科罗博加托夫饰演了童年史达琳。
第二次是史达琳陪同上司克劳福德出外勤,调查“水牛比尔”案第一个受害者,在当地警察聚集的殡仪馆,她恍惚看到小时候自己父亲的葬礼。
《沉默的羔羊》闪回桥段在这两次闪回之后,剧本中本来还有一次,就是史达琳最后一次和汉尼拔博士交换情报,谈到自己小时候的心结:
她目睹过羔羊被宰杀,并想拯救其中一只,但没有成功。
在史达琳讲到这些经历时,其实是可以切到闪回部分的。
观众也会好奇,为什么之前史达琳讲述的时候有闪回,这次却没有。
原因是因为这段戏朱迪·福斯特和安东尼·霍普金斯两个人演得实在是太投入了,以至于导演、编剧和剪辑师看过原片后,都不忍打断两人的对手戏。
在这样一段令人动容的表演中插入闪回,会破坏气氛,于是就决定不去拍这段闪回,而是完完全全靠朱迪·福斯特的表演带领观众的情绪,从而成就了一段影史经典表演。
有趣的是,朱迪和安东尼两人的神演技还帮剧组省了钱。
因为电影是在年冬天开拍的,如果要实拍小羊羔,就要等到下一年的产羔季,剧组还要远赴其他地方的农场,预计拍摄费用又要多出万美元。
导演乔纳森·戴米也做好了拍摄闪回的准备,并派人去看了景,也拍了素材但因为两位主演的表演实在太精彩,省去了这段闪回,不需要小史达琳和羊羔的戏份,最后既达到效果又省了钱,一举两得。
选女主时,导演本来想让他上一部电影《嫁给歹徒》的女主米歇尔·菲佛来演克拉丽斯·史达琳,但片方没有同意。
片方后来又接洽了梅格·瑞恩、劳拉·邓恩等女星,但她们都因故事和角色太阴暗而拒绝。
相反朱迪·福斯特对出演史达琳非常积极,因为她在这部电影项目启动之前就读过《沉默的羔羊》原著。
她还放出话来,如果好莱坞哪家电影公司要拍《沉默的羔羊》,她就去演史达琳。
最终朱迪·福斯特拿下了这个角色。
她的票房号召力也足够大,因为她刚刚凭借上一部作品《控诉》(也被译为《暴劫梨花》)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成为好莱坞罕见的连续两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影后的演员。
在女主选定后,选男主时颇费了一番功夫,男星肖恩·康纳利、罗伯特·德尼罗、达斯汀·霍夫曼等都曾被片方考虑过。
甚至黑人演员福里斯特·惠特克也自称去试过这个角色,你能想象由黑人饰演的汉尼拔博士吗?
最终片方采纳了导演的提议,由英国演员安东尼·霍普金斯来演汉尼拔。
霍普金斯之前在大卫·林奇执导的诡异电影《象人》中演过特雷夫斯医生。
霍普金斯曾在《象人》中饰演医生一开始霍普金斯也受到很多质疑,包括他自己。
因为他本来是一位英国话剧演员,在演完《象人》之后,他在好莱坞的几部作品都不太成功,所以又回到了英国话剧舞台去演戏,觉得自己不适合在好莱坞发展。
而导演乔纳森·戴米选霍普金斯的原因,主要出于台词念白功底的考虑。
汉尼拔博士在电影中全程都被关起来,或者穿着拘束衣,只能靠言语来操控别人。
必须由一个台词功底特别强的演员来演,而能背大段莎士比亚台词的霍普金斯则非常合适。
导演的眼光没有错,霍普金斯看了剧本后对汉尼拔这个角色非常着迷,他意识到如果演好这个角色,就能让自己重回好莱坞。
所以霍普金斯对这个角色倾注了大量心血,力求一鸣惊人。
他自己设计让汉尼拔博士穿着惨白的紧身T-恤,唤起观众对诸如牙医等医生的恐惧,这件T-恤至今也保存在伦敦电影博物馆。
汉尼拔的白T-恤另外,为了增强这个人物的恐怖感,霍普金斯在表演时还特意控制自己的眨眼次数。
电影中给了汉尼拔很多面部近景和特写,他几乎都没有眨眼。
不眨眼是为了模仿鳄鱼或蜘蛛的眼睛,死盯着观众,给观众带来随时可能发起攻击的压迫感。
为了完美露出霍普金斯那可怕的眼神,道具和置景全力配合。
汉尼拔戴的那个独特的半遮面的面具,源自一位专门设计面具的专家艾德·库伯利,他为美国很多冰球球星设计过面部护具。
在尝试过很多面具之后,这张能完全露出演员眼睛的面具效果最好。
汉尼拔面具设计者艾德·库伯利监禁汉尼拔的牢房使用了透明板而非铁条,而用到铁条时也比常规监狱的要宽,都是为了拍摄时能看到眼神。
虽然我们最终看到汉尼拔和史达琳的对手戏,是霍普金斯HOLD住全场,但实际上霍普金斯刚进组时非常心虚,并且害怕和朱迪·福斯特说话。
因为全剧组就霍普金斯自己是英国人,而朱迪又刚刚得了奥斯卡奖,咖位大,使霍普金斯很有压力。
但他在和朱迪的接触中逐渐放松,发挥出神一般的演技。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部长达1小时58分的电影中,其实汉尼拔总共只出场了16分钟,却让观众觉得他的形象无处不在、挥之不去这样的表演实在令人惊叹。
相应朱迪·福斯特的表演一如既往地令人放心,导演形容她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在演戏。
为了塑造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角色,朱迪·福斯特全程操着一口西弗吉尼亚口音。
在表演前,她还在FBI总部和FBI女探员玛丽·安·克劳斯一起体验生活。
在电影《沉默的羔羊》开拍前,很多人都怀疑导演乔纳森·戴米的能力,最终结果让这些人闭了嘴。
这部电影导演层面最精妙的地方,在于传递出父权社会对于女性无处不在的威胁。
我们都知道,《沉默的羔羊》的主线剧情是史达琳破获“水牛比尔”案。
虚构的“水牛比尔”案给女性造成不小的恐慌,不过电影实际上并没有给“水牛比尔”太多的戏份,电影前面甚至都没有给他什么正脸镜头,“水牛比尔”带来的恐惧感是无形的且如影随形的。
导演把这种无形的恐惧感都转嫁到奋力拯救受害者的史达琳身上,她在电影中是个孤立且时刻被男性所威胁的符号。
虽然史达琳毕业于名校,又在联邦调查局实习,但女性在FBI只占极少数,片中史达琳在FBI唯一的朋友是个黑人女性。
史达琳前往上司克劳福德办公室这场戏中,只有她的黑人闺蜜和她打了个招呼,而后面史达琳也经常和这位黑人女性一起出现。
这个小细节说明,作为一个出身不好的女性,史达琳只能和比她社会地位更低的人混在一起。
同样在前往办公室这场戏,有一个乘电梯的名场面。
史达琳和一群比她高大的男性一起乘电梯,而这群男性都穿着红色POLO衫,把史达琳围在中间。
这个镜头很明显传递出女性在父权社会的弱势地位和不安。
导演在史达琳抵达第一位受害者的殡仪馆时,也使用了同样的构图和场面调度。
上司克劳福德把史达琳一个人留在屋子中间,她一个人被周围一堆男性警察围在中间,被尴尬地上下打量,虽然这些人都是警察,但观众还是会感到极为不安。
导演在电影中也特意强调史达琳和其他男性的身高差,来增加这种压迫感。
在这两处以构图传递压迫感之外,导演还安排片中接触史达琳的男性(除克劳福德)都对她调情行为。
史达琳去精神病院探访汉尼拔,奇尔顿博士则暗示她,想给她做导游。
而史达琳去咨询昆虫专家,那个有斗鸡眼的昆虫专家也想约她,仿佛年轻漂亮的女性就一定要承担工作以外的骚扰。
就连下飞机走在公共场所,也会被陌生男子多瞟几眼。
即便是身居高位的女性议员,也不免被汉尼拔刁侃一句“我喜欢你的外套”。
电影中“水牛比尔”同样也是想用受害者的皮肤做一件女装,从而真正“成为”一个女性。
表现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以及对女性外貌的追逐,是《沉默的羔羊》这部电影贯穿全片的隐喻。
有外国影评解读,史达琳之所以深陷“水牛比尔”案,既是她想弥补小时候没能拯救羔羊的亏欠,救受害女性也是救自己;同时查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父爱”并在“父权”的阻碍与引导中挣扎自救过程。
上司克劳福德和汉尼拔博士,分别代表刚刚步入社会的史达琳的两种“父亲”,他们二人都对史达琳做了人生新阶段的指导,只不过一个扮演了慈父,一个扮演了恶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