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汗是夏天最好的保养品但你知道吗有的汗是
TUhjnbcbe - 2020/12/31 16:43:00
在炎热的夏天出汗是件很正常的事,但你知道吗,汗出可分为好几种?出汗多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呢?为什么有时候即使不热也会不停出汗呢?你知道出汗的好处都有哪些?你知道有哪些汗预示着你身体出现疾病了吗?代哲*(荷风吹笛)集合国内权威专家的观点给您最权威的答案。流多少汗才正常?是被动流汗好还是主动流汗好?

流汗真是件让人“又喜又恼”的事,运动时大汗淋漓让人爽快,天热时大汗淋漓让人烦躁……

人出汗是常见的生理现象,天闷热时发汗,心情紧张急躁时也发汗。可见,发汗是调节体温、蒸发散热的一种功能,也是情绪的一种反应。汗液从汗腺排出。汗腺分布在全身各处皮肤的真皮中,有大汗腺和小汗腺之分。大汗腺主要在腋窝,乳头和会阴部,小汗腺分布各处。汗腺是人类最发达的器官之一,人体的汗腺总数在万个~万个之间。汗液的分泌量和发汗速度在不同情况下差别很大。一般地说,劳动强度,空气温度湿度和风速等,都是影响发汗多少与速度的因素。

毫升汗液里究竟有什么?98~99%的成分主要是水,其比重约介于1.~1.之间,pH值4.2~7.5。氯化钠约为毫克/毫升。1~2%为少量尿素、乳酸、脂肪酸等。医学上把发汗分为温热性发汗和精神性发汗。其支配中枢在大脑皮层和脊髓。中国医学把汗液和泪液、唾液等统称为津液,认为发汗情况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

既然流汗是人的正常生理反应,也是维持体温恒定的重要环节,有时甚至是一些疾病的征兆。那么,流多少汗算正常?正常人每天不知觉蒸发~毫升汗液,天气较热时出的更多,高温天气做剧烈运动流出的汗液占体重的2%~6%。

出汗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所谓的被动出汗,是指由于天气闷热,心情烦躁而形成出汗,这种出汗方式是人体通过水分蒸发带走体内热量,保持体温正常范围内的生理活动。相反,人体主动运动而出的汗,被称为主动出汗,它有利于保持人体内的温度,散发热量,作用同被动出汗相同,同时能带走少量人体因运动而产生的体内垃圾。

汗的作用有哪些?流汗与健康存在多大关系?

汗的作用是调节体温,细想起来,人的机体真如同是一台精密的机械。如果不出汗,那就糟了。一运动,血液循环加快,体温升高,就自然会出汗,使体温下降;天冷了,汗腺和毛孔就收缩,不再流汗,防止体温散失。

汗水是我们身体的“空调。”按照中医的说法,夏天就要出汗,出汗是一种排*,人的排*方式有两种:一是小便,二是出汗。出汗是最有效的排*方式,一年四季只有夏季是能够自然出汗的,那会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经络平衡和免疫系统的健康。如果老憋着不出汗,时间长了,皮肤就不会呼吸了,最后就会造成很多人体代谢系统的紊乱,并且把这种皮肤的排*功能都转到了肾和肝上。

出汗可以把身体的废物排除体外,但这个“排*”并不是指具有*性的物质。概括来说,出汗有这几大好处。

排*防癌。出汗是最好的排*防癌方法。研究数据显示,汗液是体内砷、镉、铅、汞等有害物质的排出途径之一,在汗液中可以检测到与尿液中浓度相当的重金属成分,有时浓度甚至比尿液更高。比如,马拉松运动员得癌症的就很少,就是因为他们身体里的铅、汞、砷这些癌症的主要元凶通过出汗排了出来。通常一个马拉松运动员在跑步时流出的汗含铅量是正常人的20倍。可见,出汗对于排出*素、预防癌症是很有帮助的。

润肤护肤。汗液能去除堵塞毛孔的*素,消除皮肤上的粉刺和痘痘。很多人脸上、后背经常冒痘痘,这是由于皮肤毛孔不干净,堵塞毛孔造成的。夏天不如多运动,出一些汗,你立马会感觉皮肤变得紧实细腻,有光泽,痘痘也会减少。

减肥防慢病。出汗还能消耗身体多余能量,促进脂肪分解,有一定的减肥作用。身体内、血管内的脂肪少了,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及心血管疾病也会减少或好转。

提高免疫力。研究发现,汗液中含有的抗菌肽能有效地抵御病*、细菌和真菌,出汗能有效地增强自身免疫力,提高抗菌抗病*的能力。比如,每天运动30~45分钟,身体微微出汗,每周5天,长期坚持,免疫力就会增强。

促进消化。夏季往往会没食欲,这时促进消化最好的手段就是运动出汗。因为出汗会加快身体的代谢,有助肠道蠕动,改善消化。

增强记忆力。出汗会让人体细胞处于旺盛状态,保持精神集中,增强记忆力,让大脑更有活力。有研究证实,运动流汗对大脑会产生积极正面的效果,能让人的记忆力、专注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稳定血压。运动出汗有助于扩张毛细血管,加速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壁弹性,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同时,运动出汗加快了血液的循环,有助于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所以,预防高血压除了饮食控制,出汗就是最佳的疗养方式。

保护骨骼。很多人一上了年纪就容易得骨质疏松症,是因为体内钙质流失。那么怎样有效防止钙质的流失呢?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运动出汗,出汗有利于钙质的有效保留,防止体内的钙质随尿液排出,预防骨质疏松。

防止结石。结石的形成主要是体内的磷酸镁等无机盐类在体内结晶沉积形成。而出汗能有效排出体内盐分并保留骨骼中的钙质。这一生理过程能限制盐和钙在肾脏和尿液中堆积,而这正是结石的来源。出汗较多的人会喝更多的水,从而也防止了结石的形成。

预防感冒。出汗有助于抵抗结核病菌和其他危险的病原体。汗液中含有的抗菌肽能有效抵御病*、细菌和真菌,它能进入细菌的细胞膜,对其进行分解。年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成果表明,皮离蛋白能够非常有效地对抗结核病菌和其他细菌。这种天然物质比抗生素更为有效,在微酸性的汗液中能够自然地被激活。

身体异常出汗要注意了出汗虽然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出现以下3种情况,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01突然出很多汗

一般剧烈运动或者遭受惊吓之后,身体才会短时间内大量出汗。但某些疾病突然发作时也会伴有突然出汗的症状。比如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发作时通常会没有缘故的突然满头大汗(严重的浑身湿透),并且伴有四肢冰冷、脸色发白、心前区绞痛、肩膀放射性疼痛等症状。还有,夏天中暑也可能突然大量出汗,一般可能还会伴随头昏眼花甚至恶心呕吐症状。

02汗水过多

还有些疾病,容易导致多汗,典型的一种就是甲亢。一般的甲亢病人除了怕热多汗以外,还可能伴有身体消瘦,心率过快、大便次数增多、精神紧张、入睡困难,甚至眼球突出(要和近视眼区别对待)等症状。另外,还有气虚、女性生理周期、怀孕、更年期等,也会导致多汗。

03某些部位异常多汗

人体有毛孔的地方都会出汗,但是某些部位如果特别“爱”出汗时可要注意了。颈后容易出汗,通常是血糖过低的征兆,这时还有可能伴随着心跳加快、颤抖、恶心、头晕、视力模糊等不适症状;腋下出汗,可能是压力过大造成神经紊乱所致。

哪些汗是病态汗?

生活当中,并非所有的出汗现象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一些疾病或者亚健康状态也会导致出汗,这样的汗就是病态汗。

01盗汗:

晚上做恶梦醒来全身汗,相信很多人都有经历过,但是这不算是盗汗。如果长期出现晚上无缘无故出汗,醒来又不出的情况,可得注意了。一般来说,这是因为体内阴虚火旺、气阴两虚,可以食用中药六味地*丸或大补阴丸,或者通过饮食来调整,例如日常膳食中加入枸杞、红枣、黑芝麻等等。

02手足汗:

顾名思义,便是手和足经常出汗。这种情况从中医上解释是脾胃湿蒸,得注意补脾祛湿。例如早餐喝点小麦粥,煲点山药汤,这些都有助于养脾补气。

03胸口出汗:

这种情况出汗多,在中医上通常认为是脾胃失和,也有可能是体内胃肠道缺乏维生素。注意不要过度焦虑,少熬夜,同时少吃油腻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或吃点莲子桂圆,这些也是可以帮助益气的。

如何从出汗部位看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出汗太多也可能是疾病的征兆。我们可以从汗的颜色、气味、部位以及有否伴随症状等方面来捕捉、分析和判断其与疾病的关系:

1一看颜色

*汗:汗液呈现*色,多是由于血液中一种称为胆红素的物质浓度过高所引起,主要见于肝胆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硬化等。此外,过多进食胡萝卜、橘子、柑橙等蔬果,也可出现暂时性的*汗。

白汗:从中医看,白色属肺,肺色外露则现白汗,多为心肺阳虚所致,常与心肺功能虚弱有关。有时,疼痛剧烈(如肚子痛)也可引起白汗淋漓。

血汗:又名红汗,肌衄。汗液淡红,如洗肉水样。中医认为,凡气血、阴阳偏盛或偏衰,肝火旺盛和阳衰不能固表者,每致汗液变红。现代医学认为和内分泌功能紊乱有一定关系。也可能是身体某部位在出血。不过,服用碘化钾等化学制剂,也可有红汗出现。

绿汗:汗液变为青绿色,提示有胆汁外泄,如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2二闻气味

腋臭汗:汗臭如狐骚气味,夏天出汗多时味更浓烈,这是因为分布于腋窝、腿腋等处的大汗腺分泌异常所致。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尤以青春期姑娘更多见。

尿臭味:汗液散发出尿味,汗干后也会在皮肤上留下结晶物,常见于尿*症病人。腥臭味汗液带有特殊的腥味,多见于肝硬化。

香味:汗液飘出香味来,常是糖尿病人的体征。

焦味汗:汗出津津,绵绵不断,散发出一股糊焦或燃煤味。重者焦味甚浓,可刺激周围人打喷嚏、流清涕。此症局限于青年人男性,系因手淫频繁,或经常梦遗滑精,又不注意清洗会阴部者。

3三看部位

偏汗:分两种,一种是半边头汗:整个头部以鼻中分成两半,一半头出汗另一半头无汗。此系因大病后夫妻同房,阴阳双亏而寒阻经络所致。一种是半边身汗:指半边身体多汗,而另半身无汗或出汗甚徼。多因气血不足内阻经络所致,每常见于青年人高血压脑病、肾性高血压症、中风、半身不遂、截瘫等患者。

额汗:出汗仅限于额头,若出汗量少,且无其他症状,属正常现象。若发生在病人身上,则可能是病情加重的征兆。

鼻汗:鼻翼两侧出汗,多是肺虚的表现。

乳间汗:出汗局限于两乳之间,可能是精神疲乏、体力劳累而伤及心脾所致。

生殖器出汗:出汗限于生殖器周围,常与肾病有关。

手足汗: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凡脾胃湿热、内蒸不宣、血虚、阳亏、中阳不是,均可导致手足多汗。严重的无论寒暑,手足汗均多。若因精神紧张而导致手足出汗则属正常。

会阴汗:汗出局限于会阴和外生殖器部位,凡湿热下注、肾阳虚衰,均可导致会阴郁有异味汗出。女青年如患有外阴瘙痒症、阴道炎等妇科病,亦可出现异味的会阴汗。

劳心汗:系指心窝部和两乳房中间部位多汗,而其他部位无汗或汗出甚微,多因忧、思、惊、恐过分而伤及心脾所致,以致心不主血,脾不统血而胸汗涔涔。常见于劳心过度的知识分子。

4四看伴随症状

多汗伴有怕热、食量增加、心跳加快、肢体颤抖等症状者,可能患上了甲亢。出冷汗,且有面色苍白、晕厥者,可能是低血糖症。多汗呈阵发性,同时有血压升高者,可能是嗜铬细胞瘤在作祟。

黏汗(粘汗):汗出黏腻,发稠发热,系重感冒或其他病症高烧,服用解热退烧药后的一种病症汗。此种汗表明身有湿热不清,需去湿去热,方可痊愈。

此外,高烧病人的“战汗”,手术或女性分娩后的“虚汗”,生命垂危、弥留之际的“脱汗”,以及“自汗”、“盗汗”,都是不同病变或不正常的“汗”。

对于“变态汗”如何调理

对待上述种种“汗”,既不要背上思想包袱,又不可掉以轻心,医院,请医生辨症施治,以使疾病早日康复和恢复正常的排汗功能。

对于气虚自汗的人来说,可多吃山药调节。推荐用山药煎水喝,这样既能补充体内缺少的水分,又能补脾气、补肺气。注意萝卜、山楂、柿子、空心菜都不适宜气虚体质的人吃;而对于阴虚盗汗的人来说,要少熬夜,少吃辛辣燥热食物,如羊肉、辣椒、韭菜、红小豆等。可多吃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对于无汗,常以麻*汤治之(麻*、桂枝、杏仁、甘草),对于盗汗,若有肾虚者宜六味地*丸、知柏地*丸治之。若见肺虚可用沙参麦冬汤(沙参、玉竹、麦冬、桑叶、扁豆、花粉)养阴生津。对于大量出汗。宜用清热解渴之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治之。若大汗淋漓,伴呼吸喘促、神疲气弱、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当应迅速回阳救逆,用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急救。对于胸汗。宜补养心脾,以归脾丸、补心丹等治之。

炎炎夏日,人们在大汗淋漓后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以免图一时爽快而伤了身体。

1.出汗后进空调房避免直吹。出汗后如果立刻进空调房,环境温度变化巨大,会导致体温骤降,此时立刻把汗擦掉,避开冷风直吹,以免汗腺闭塞。

2.用干毛巾、温热毛巾擦汗。如果直接用冷毛巾擦,皮肤易受到冷刺激,导致毛孔紧闭,毛细血管收缩,体内积热散发不出来,使人产生烦热感觉。

3.休息一会儿后再洗澡。人们大汗后会想着立刻冲个冷水澡,但皮肤接触冷水后,毛细血管会突然收缩变细,大量血液回流心脏,增加心脏负担。最好等体温恢复、汗液干了后再洗澡。

4.运动出汗后保持情绪稳定。人在不断运动和出汗的过程中,心脏负荷比较大。如果此时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容易加重心血管负荷,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人们在出汗后要保持好的心情,避免不良情绪出现。

5.大汗之后不要喝凉水和暴饮暴食。人在运动后大汗淋漓,如果大量地吃凉食、喝冷饮,会影响脾胃气血运行,耗伤胃阳和脾阳,久而久之带来胃肠疾病。建议出汗10分钟后分几次喝少量的温淡盐水,半小时后方可饮较多的水。

此外,人们在出汗之后也不要暴饮暴食。因为此时的胃肠功能相对薄弱,吃大量的食物易造成消化不良。最好在休息15分钟后再吃东西,而且要慢慢吃。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治未病就是这把钥匙上的第一个齿槽。随着健康成为国家战略,人们对于疾病的预防也更为重视,当前中医治未病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医健康文化的核心学术思想。但不少人对这一思想所知甚少,今天,代哲*,笔名荷风吹笛为大家做一个深度普及。

什么是治未病

“未病”顾名思义,未来的病,将可能发生的疾病。广义的治未病可以概括为围疾病期的治疗,狭义的治未病指的是由于后天失于调养,导致气血阴阳失调,而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而这类人群在西医的理化检查无异常或轻度的异常,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灰色地带—亚健康。而对于这类人群,西药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而中医通过个体化的辨证施治方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刮痧等传统疗法调整气血,平衡阴阳,补虚泻实,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使这部分人群恢复“阴平阳秘”的健康体态,从而远离疾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中医治未病的三大意义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一、摄生防病。

《*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二、既病防变。

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2篇。《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两篇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三、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难经·七十七难》:“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相同语句又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根据五脏(五行)之间生理、病理相关原理,从整体出发,预测原发脏的病变发展趋势,采取非针对“现脏病”的“隔二、隔三脏”预防性治疗,防止继发脏病的产生,杜绝疾病发展和传变。

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的现实意义

中医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时限和提高生活质量。当今中国,中医治未病至少仍有如下意义。

01

为国民的健康护航

作为健康杀手的多数慢性病,都可以通过“治未病”的种种措施来预防;而对于传染病,通过打断传染必须的三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其流行,指导人们远离疾病。

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病、营养过剩的代谢紊乱等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这类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

中医“治未病”,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以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来治未病的基本原则,可以从功能的、整体的变化来把握生命,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病后调护。总之,“治未病”是人类保健养生,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治未病”对于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02

降低医疗费用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国民非常关心的问题,怎样防止医疗费用日趋高涨,减少医疗保健费用的巨大投资呢?

国家采取了这样的策略:逐渐从以治疗疾病为主导向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主导转变,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坚持“预防为主”。而中医的防治原则始终贯穿着“治未病”的思想,要求医者在准(辨证准)、精(用药精)、廉(价格低廉)、便(使用方便)上做文章。

所以,将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加以发扬,在人们未病之前采取应对措施而不是病后用药,将会给民众带来更多的健康利益,也将节省更多的医疗费用。“九五”期间,卫生部曾做过的一个课题,研究社区防治和预防投资效益比,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一块钱的预防,可以节省医疗费八块五毛钱。

03

中医的特色与优势所在

中医学“以人为本”、“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健康观念以及“治未病”的主导思想和养生保健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健康需求的转变。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疾病谱的改变、化学药品的*副反应、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多,以及新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不断出现,中医更凸显优势。

04

4、中西医学对话和交流的平台

当前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这样一来,把影响人的健康的诸要素均纳入其范畴,从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进行医学研究,这和中医重视整体,强调“治未病”,就可以互补相成了。

“治未病”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作为中医药学奉献给人类的先进和超前的思维,其实质就是“人人享有健康”。中医学在医学模式、理论特点和诊疗方法上,对疾病的防治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老百姓在这一点上都有所体会,比如人们常说“中医治本”、“中医治病去根”、“中医讲究调理”就是对中医诊治优势的认同。

本文系原创,发表平台:某

1
查看完整版本: 汗是夏天最好的保养品但你知道吗有的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