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时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患者的疾病、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采取不同的麻醉方式,而最常见的便是全身麻醉,让患者"安静"地睡一觉,等手术结束患者就醒了,既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也避免了患者术中的焦虑,所以在外科病房,全麻手术患者占80%以上。
虽然全麻看似简单,但其实对麻醉医生的要求很高,同时对于术后麻醉护理,病房的护士也需要十分警惕,因为麻醉术后的并发症有许多,比如术后恶心、呕吐、误吸、喉痉挛、呼吸抑制、窒息等等。
那么对于外科病房护士而言,全麻术后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尤其重要,责任护士必须做到观察仔细,只有能发现问题才能立刻处理进行抢救,以减少全麻术后意外的发生。
案例回顾患者,女,67岁,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后,入手术室在全麻下行LC术,术毕返回病房。
此时为午间,科内有两名责任护士,责任护士A予以接待。当患者被推入病房未搬运至病床上时,护士A瞥了一眼,立刻发现该患者神情淡漠,护士随即大声呼喊患者姓名,想利用声音及触觉刺激患者,但效果不佳,呼之未应,只有偶有轻微皱眉动作,似麻醉未醒状态。
在护士指导和家属的配合下,快速将患者安全搬运于病床后,发现患者出现口唇发绀的体征,于是立即予以氧气(4L/min)进行双鼻塞吸氧,嘱其家属在耳边大声呼唤,仍无应答。
护士随即派一名家属前往护士站呼叫医生,护士A此刻意识到患者应该出现了全麻术后的缺氧,很有可能导致窒息的发生,于是立刻行心电监护,SPO2数值为60%。
马上给予开放气道,采用抬颌法将患者气道打开,同时护士B也前来协助,更换面罩吸氧(时刻准备着呼吸气囊的使用)。
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
与此同时,家人继续进行声音(大声呼喊)、疼痛(掐)等强烈外界刺激。伴随着患者的首次胸部起伏,氧气总算是被患者主动吸了进去,血氧饱和度上升至70%。
通过持续不断的开放气道、主动与被动氧气吸入,在护士们的努力抢救下,成功制止了一起呼吸抑制临近窒息的发生。
当电话通知麻醉师携带插管装置来到病房时,患者的血氧已经上升到92%,接近于正常血氧饱和度,同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也趋于平稳。
在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后,患者恢复正常呼吸,口唇颜色恢复正常,神志转清,应答正确,抢救成功。
情景模拟
通过询问,麻醉师表示在患者出手术室之前判断患者已经基本清醒,甚至有自主动作(自行提裤子)。那么在患者入病房后,为何会出现呼吸抑制的情况?
案例分析针对以上案例,我们进行了以下回顾性思考:
1.患者未进入复苏室,由麻醉科医生判断后,在气管拔管后留守在手术室观察时间过短,直接由手术室推入病房,同时转运过程中没有携带任何其他支持性设备,只有护工陪同及家属跟随(无医学专业人员)。
2.在手术室中患者虽已有自主动作,是否为自主本能反应(提裤子),而在转运途中麻醉药物中的肌松药可能未完全代谢(个体差异性),导致在途中缺乏外界刺激而再次进入麻醉状态。护工没有及时观察到患者病情变化,直到进入病房,责任护士迎接后才发现患者神志淡漠。那么对于这类较为特殊的患者,麻醉医生在转运过程中是否需要陪同?
3.当班责任护士为院内应急梯队护士,急救意识较强,病情观察到位、反应及时、抢救迅速,为患者开放气道、输送氧气及时缓解患者缺氧症状,制止了呼吸抑制、窒息的发生。如果其他护士,如低年资护士在搬运前未发现患者缺氧症状,是否会耽误患者的抢救?
经验总结尽管此次抢救工作成功,但作为病房护士的我们也及时作出反思和整改:
1.将面罩吸氧装置放在醒目位置,全科知晓。因为手术患者常规准备的是双鼻孔吸氧管,关键时刻面罩吸氧装置不知存放在库房哪里,容易耽误抢救时间。
2.更改责任护士迎接术后安返患者护理工作流程,采用"一看二吸三监护"原则,将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神志作为第一要务,第二步采用氧气吸入要及时给予氧气治疗,其次才是给予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数值,保证患者安全。同时,对午间时间段,如果当日手术比较多,那么就要增加A班人员数量,这样才能保证护理安全和质量。
3.强调护士对患者病情观察的实操。采用案例分析和应急预案的方式对此类事件进行应急演练,引起全科护士的重视,并教会大家呼吸气囊的正确安装和使用。加强护士的应急能力培训,提高急救意识,做到遇事不慌、沉着应对。
4.在与手术室的沟通下,全麻患者统一入复苏室进行监护,待病情平稳后行病房治疗。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复苏室满员)时,须在手术室拔管后观察20分钟方可推出手术室,避免转运途中发生意外。如遇特殊患者,希望有麻师或者麻醉护士随行,保证患者途中安全。
5.对于老年患者,责任护士术前可进行适当的呼吸功能锻炼和健康宣教,增强患者的肺功能,同时积极做好术前肺功能检查,减少术后呼吸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高龄患者术前进行全面评估,并列为高风险人群,加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