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胆囊切除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案,除此之外,胆囊息肉和部分早期胆囊癌通过胆囊切除也可达到根治的效果。很多需要做胆囊切除的病友都会问到,切除胆囊后该怎么饮食?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下胆囊在食物消化方面的功能。
胆囊是一个梨形的囊袋状器官,借助疏松的结缔组织附着在肝脏面的胆囊窝内,胆囊多数长约6~12厘米,宽约3~5厘米,容积约30-60ml。肝脏合成、分泌的胆汁,一部分通过肝总管被输送到胆囊内储存起来,并在胆囊内被浓缩4-10倍。每当我们进食时,尤其高蛋白、高脂肪等刺激作用较强的这类食物时,胆囊除受到丰富的内脏运动神经来支配外,机体产生的缩胆囊素也会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胆囊,使胆囊收缩,将胆囊内的胆汁通过胆总管“挤”到肠道里去,让胆汁和食物混合,帮助食物尤其是脂类食物的消化。
胆汁在食物消化作用方面的功能是什么?胆汁是体内唯一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由肝脏合成和分泌,成年人每日分泌胆汁-ml左右。胆汁的主要固体成分之一为胆汁酸盐(胆汁酸的存在形式),约占胆汁里固体成分的50%,胆汁酸盐与脂类食物的消化、吸收关系密切,胆汁酸是一种较强的乳化剂,能使脂类在水中乳化成3-10μm的细小微团,从而增加了脂肪酶的附着面积,有利于脂肪酶对脂肪的消化。简单地说可以想象为,胆汁让脂肪变成更小的脂肪颗粒,让脂肪更容易被消化、吸收。切除了胆囊后腹泻是怎么回事?当胆囊被切除了后,肝脏分泌的胆汁会直接通过胆管进入肠道,而不会储存在胆囊里,这样直接分泌出来的胆汁会比较稀薄,也失去了进食就分泌的节律性特点,排入肠道内的胆汁无论从量方面还是浓度方面都不能满足脂肪消化的条件,因此尤其在进食脂肪食物后,脂肪的消化无法完全进行,积累在肠腔中未被充分消化吸收的脂肪便引起渗透性“脂肪泻”。对于手术前胆囊功能尚良好的患者,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对于胆囊结石长期胆囊慢性炎症的患者,胆囊排空功能受损,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腹泻的几率较低,这是因为胆囊功能尚好的患者突然失去胆囊的作用,机体还不能短期内适应没有胆囊的状态,因此症状反应也会较大。而在大约术后3个月左右的时候,胆管会通过代偿扩张的方式来部分替代胆囊的功能,胆总管下段的括约肌会出现有节律的关闭和开放,进食后胆管排出胆汁的浓度和量均有所增加,以适应消化的需要,因此腹泻在这一段时间内也会有所缓解。胆囊切除术后腹泻也与手术之外的其他多种因素有关。肥胖因素会对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及组成成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肥胖者对一些神经肽类物质的敏感性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结肠的运动。精神焦虑与腹泻的发生也有明显的相关性,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进而引发腹泻。此外,不洁饮食、药物影响等都可能是导致胆囊切除术后出现腹泻的原因。那么胆囊切除术后需要如何饮食呢?一般来讲,胆囊切除后并没有死板严苛的饮食要求,也不存在针对什么时候进食哪些食物种类而提出的具体时间节点,因为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术前胆囊功能状态、饮食习惯、术后恢复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胆囊切除术后饮食的恢复提倡的是低脂饮食循序渐进地过渡到正常饮食,术后一段时期内(建议至少1-2周)低脂饮食是有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也可根据自己的身体耐受情况做出相应调整。而且,一些营养建议对于这些患者来说是需要遵循的,比如避免高脂肪、油炸、辛辣和油腻的食物,不吃含精糖、咖啡因的食物,饮食中可溶性纤维(如燕麦、大麦、小米、苹果等)的含量也可以缓慢渐进性地增加。此外,胆汁酸对肠道菌群组成和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口服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对恢复肠道菌群的作用也应考虑,特别是当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腹泻时。总之,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规律的饮食,健康的心理状态和适当的体力锻炼都是我们追求健康之路上最放心的“良药”。文字:蒋崔楠审稿:文君绘图:蒋崔楠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