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胆囊究竟在哪儿,胆囊是位于右方肋骨下肝脏后方的梨形囊袋构造,分底、体、颈、管四部,颈部连胆囊管。胆囊壁由粘膜、肌层和外膜三层组成。正常胆囊长约8-12cm,宽3-5cm,容量约为30-60ml。别看胆囊个头虽小,它的“学问”可多着呢!
胆囊具体有哪些功能?
1、储存和排放胆汁功能。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经由毛细胆管、小胆管、左右肝管、总肝管,沿胆囊管,进入胆囊进行存储。这时候的胆汁没有被浓缩,还是金*色的,肝脏每日分泌-ml胆汁,大部分经胆囊浓缩后储存在胆囊内。胆囊在进餐时就排放胆汁,吃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就多排,吃素食时就少排。
2、吸收和浓缩胆汁功能。我们见过的胆汁并不是什么金*色,而是棕色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没错,是因为胆汁在胆囊里的浓缩,因为胆囊并不仅是舒张状态,胆囊会收缩的,像呼吸一样。而且,胆囊黏膜会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这样,胆汁就被浓缩,稀薄的胆汁在胆囊浓缩30倍后储存,当进食时,排入肠道参与消化。
3、分泌功能。胆囊具有分泌粘液蛋白和消化酶的作用。胆囊粘膜每小时分泌约20ml粘液性物质,主要是粘蛋白,可保护和润滑胆囊粘膜免受胆汁的溶解,并使胆汁容易通过胆囊管。
4、免疫功能。据科学实验,胆囊分泌的粘液蛋白即是免疫球蛋白(IgA),而且胆囊内IgA的浓度远远高于血液,具有保护肠道粘膜不受(次级胆酸等)侵犯的作用。胆囊粘膜具有分泌IgA抗体的功能,胆囊成为肠道Ig的主要供给来源,因而是具有保护性抗体的主要器官,这对于胆道系统的免疫防御具有重要意义。
5、维持胆汁酸肝胆肠循环的功能。胆囊参与维持胆汁酸肝胆肠循环。肝脏合成、分泌胆汁酸,消化间期储存于胆囊,餐后胆囊收缩排入小肠。95%胆汁酸于末端回肠摄入,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完成胆汁酸的肝胆肠循环。人体胆汁酸每天循环6-10次。回肠末端少量未吸收的胆汁酸从粪便排出,该部分由肝脏合成弥补,以保持胆汁酸池的稳定。胆汁酸的肝胆肠循环还具有将肠道信号传入肝脏、调节胆汁酸合成的作用。正常胆囊的舒张与收缩功能对胆汁酸循环起一定作用。
6、维护胃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医学上对于胆囊切除术后十二指肠肠液反流和胃液反流的报道很多。Walsh等在对照研究中也证实了胆囊切除术后所有标记物均向胃食管反流,且伴有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明显下降;ChenMF等也指出DGR的原因是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储备功能的丧失,导致胆汁由间歇性和进食有关的排泄变成了持续性排入十二指肠,此时反流入胃的机会增多,产生DGR。导致了胆汁反流性胃炎或食管炎,带来了很多痛苦。而胆囊在进食时排胆汁,不进食时就不排胆汁,空腹时十二指肠降部长时间无胆汁存在,即使幽门短时开闭异常,也无胆汁反流,当然就不会发生反流性胃炎了。所以胆囊具有维护胃肠道正常的功能。
7、调节胆道流体压力的功能。胆囊的另一重要功能是调节胆管内压力平衡作用,当肝内每天制造-ml的胆汁时,24小时持续不断的排入肝外胆道,并维持一定的压力,此时胆囊调节是一个重要因素。在肝内外胆管压力增高时胆囊可以容纳和浓缩较多的胆汁,维持胆道内正常压力平衡。
8、调控Oddi氏括约肌的功能。人体Oddi氏括约肌段存在长约5-10mm的功能性高压带,呈节律性时相性收缩。胆囊切除后Oddi氏括约肌基础压较正常人明显降低,收缩持续时间也较正常人短,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结论:人体Oddi氏括约肌在禁食状态下节律性及时相性收缩,高压带起阀门作用,胆囊具有稳定此高压带的作用。
为什胆囊里面会长“石头”呢?
胆囊功能很强大,可是它也很容易生病,其中以胆结石、胆囊息肉、胆囊炎为主的胆囊疾病尤为明显,已然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
胆囊结石分为胆固醇性和胆色素性两种。
其中,胆固醇性结石只会在胆囊内形成,主要因为胆汁中的胆固醇太多了(过度饱和),从而析出形成胆固醇单水结晶(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浑水里面的沙子沉淀下来了)。
而某些成核因子(比如糖蛋白、粘蛋白、Ca2+等,听起来挺复杂,打个简单的比方,好比滚棉花糖的竹签,有了它更容易把棉花糖滚成一个团块)进一步促进胆固醇性胆结石的形成。
胆汁淤积(胆汁总存在那里用不掉,就像熬老汤,越来越稠!)也是胆固醇性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胆囊自身排空功能障碍,或者长期不吃早饭的朋友,生结石的风险明显高于规律饮食者哦!胆色素性结石主要和胆道感染相关,特别是胆道蛔虫症。随着我国人民卫生水平的提高,目前胆固醇性结石是最常见的结石类型。
胆结石可引起哪些并发症?
胆结石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取决于其所影响的部位:
胆囊炎:嵌顿在胆囊中或固定在胆囊颈部的结石可导致胆囊炎症(胆囊炎)。可能会引起腹痛和发烧,程度可轻可重,取决于炎症的严重程度。
胆总管堵塞:胆囊结石可经胆囊管迁移至胆总管。如果胆囊结石迁移并引起胆总管任意部位堵塞,则会引起*疸、发冷、发烧和腹痛。在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引发生命危险。
急性胰腺炎:胰腺管和胆总管的末端合并成一个共用通道进入十二指肠。嵌顿在胆总管或壶腹部末端的胆囊结石可导致胰腺管堵塞,从而引起胰腺炎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会引起剧烈、持续的腹痛及其他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胆囊癌:胆囊结石病史较长可增加胆囊恶性肿瘤的患病风险。
患了胆结石会有什么症状?80%的胆结石患者没有症状,称为无症状性胆囊结石。典型的胆囊结石症状称为胆绞痛,一般为右上腹或上腹部持续性绞痛伴阵发性加剧,疼痛有时会向右肩背部放射,也有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胆绞痛可能持续几分钟至数小时,若合并了细菌感染甚至还会出现发热。如果你出现了上述的情况就需要及时就医了。
没有了胆囊会怎样?没有看到这篇科普前,你是不是只把胆囊看成一个“袋子”,认为其可有可无,更谈不上重视。很多人在胆囊“生病”后,如遇到常见的胆结石、胆囊息肉或胆囊炎,都会选择直接切除胆囊进行治疗。殊不知,这带来的不仅是患胆总管结石几率上升,且会引起一系列问题。切胆后,可能会引起的后果有:消化不良、腹泻,不能吃油腻食物;引发肝胆管结石;反流性胃炎;增加结肠癌的风险等等。
在年保胆取石高峰论坛上,张宝善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道:“对上万例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长期随访发现,48%的患者出现较严重的消化不良和反流性胃炎,24%发生胆总管结石,0.18~2.3%出现胆管损伤。”
如何保养胆囊?1、早餐是胆囊的守护神。早晨,我们进食食物的时候,胆汁受到召唤,立刻就开始从胆囊进入十二指肠,发挥它的功效,分解油脂性物质,转化成人体必需的营养。如果不吃早餐,胆汁中的胆固醇就很容易出现饱和状态,若胆固醇经常处于饱和状态,它就会在胆囊中不断地沉积下来,久而久之,形成结晶体。这些结晶日益壮大,逐步成为我们通常所说的“胆结石”。
2、严格控制胆固醇的摄入量。胆固醇摄入过多,不仅会加重人体肝脏的负担,而且还可能造成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上结晶、积聚和沉淀,容易诱发结石形成。一般认为,胆固醇的摄入量以每天小于毫克为宜(相当于1个鸡蛋*中含的胆固醇量)。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体育锻炼。克服平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经常熬夜、不运动。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机体抗病能力,特别是避免肥胖。有数据表明,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以上的人,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
4、定期检查身体,早发现早治疗。当出现类似胃胀、右上腹痛、消化不良、恶心、身体忽冷忽热等不适症状时需引起重视
↓↓↓↓↓点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