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高血压,还是肺结核,以至于白血病、癌症,都不是不治之症。这点,拜张仲景、张锡纯、李可等大家为师(书授,亲授从技术层面说,还是有难度)的,无不认可,且在中医论坛上,都有不少案例心得。
而且这些东西,中医讲的很清楚,治病原理,方法,药性,无不妥妥帖帖,让人心里有一百个踏实,问题是,就怎么就没人看得懂呢?
比如说吧,感冒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发烧?而中医(我是说真正的中医,中医院大多不算)为什么忌讳打吊水?
为什么嗓子眼痛?流鼻涕?咳嗽?
为什么脾胃不好,容易感冒?
为什么肺不好,感冒就容易咳嗽厉害,还引发肺炎?
中医里面有个词。叫做荣卫。
荣可以理解成为血,卫呢?卫就不太好说。
但是大家想想,地球表面除了依靠地壳来保护,还有啥别的没有?
是的,还有大气层。
可问题是,人的这个大气层是怎么形成的呢?
人吃的东西和喝的水,会在脾胃消化吸收,上输于肺,由肺布津于身体各个地方,有一部分,就会蒸到体表,同时,身体里面的水在肾阳的加热下也会变成水蒸气散发到体表。这样就形成了这个保护层。
所以就这个保护层而言,其强弱和脾胃关系很大,如果脾胃不好,也就是说脾胃有些虚寒,那么这个保护层就会薄弱一些。
那么容易感冒。人的肌肤表面很多毛孔,毛孔负责呼吸(皮肤也呼吸)、排汗、散热。感冒的风寒,相当于敌人侵犯国家,肌表就是国家的边界,人体为了自我保护,等到敌人进来一部分之后,马上紧闭城门,避免更多的敌人进来。
但是,毛孔是用来散热的,而且不仅仅是散热,还有代谢了的水分需要排泄。这其中的途径,不外乎呼吸小便流汗。现在毛孔关门,水分就都往呼吸道走,然后肺这边也工作吃不消,更多的水分集中到这里不走了,凝聚成液体,这就是痰。如果在鼻孔中凝聚成液体,那就是鼻涕。而咳嗽是因为呼吸道中有痰,呼吸不顺,所以引发排异反应,成为咳嗽。
同时,人因为丧失了通过肌肤表面的散热能力,热就只能通过咽喉往外走,这一走,就有热,热灼咽喉,就引发了咽喉炎。
中医有句话,叫做不通则痛。感冒在古代也是最最常见的病,伤寒论叫它“太阳病”,然后有一条针灸书上都能看到的经络,名为足太阳膀胱经。
如今毛孔闭塞,经络不通。所以这条经络影响到的腰、背部、头部,都可能会引发疼痛。
这就是感冒。
但是为什么中医认为,不能打吊水呢?其实人体发烧,是因为敌人兵临城下,自己的兵力不够,所以,不能通过排汗的方式把敌人驱走,于是在国家的边界,两*对垒,就是发烧。
现在身体在告诉你,我还差了一点兵,所以,你给我点兵力,把敌人赶走。但是输液,虽然杀菌,但是,那冷冰冰的水啊,把你身体的部署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
如果不流汗(记住,一定是不流汗,流汗的,是风邪侵入,那需要用到桂枝汤),麻*汤就是这样一只增补部队,来帮助身体把敌人赶出去。
桂枝辛温阳,麻*开毛窍,能与杏仁和肺定喘,甘草可以和诸药药性,并缓和麻*的烈性,一下子把感冒搞定。千万不要小看感冒,如果感冒被误治了。那就连绵不绝的病症接踵而至。
其实人的身体和国家很像,就是敌人来入侵时,先是在国家边界,这就是肌肤表面。如果更深入一步,就是心肺,然后是脾胃,最后是肾。
为什么现在很多小孩子肺炎?感冒输液把寒气输到了肺里面,肺受寒长期不能消除,自然咳嗽喘作频发。其实发烧一症,真的是好事,如果强行降烧,往往让心脏这个指挥官不知所措,最后搞的多了,心肌炎都出来。
然后,如果你认可这个思路,那你就会明白,高血压是因为脾胃营养吸收太少,如果按照以往的流速不能给予身体足够的营养支持,身体强行要血液流的快一些,血压自然高(不止这一种致病因素,还有别的);白细胞增高是因为身体觉得敌人太强了,要增兵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小孩子,是在感冒输液之后被发现白血病,你想明白这一节没有?)
癌症是因为人体已经不适合正常细胞生存,而不是说这玩意是平白无故跑出来的。
说的多了,下面,从头说起。
如果你看了,就知道,中医非但一点不玄妙,还是真的非常简单且神奇的学问。为什么经常看见有人一发怒,就会中风?
前列腺炎怎么回事?究竟好治不好治?
肾结石、胆结石怎么来的?
糖尿病在中医看,为什么就不是不治之症??
高血压真的那么不能治愈吗?
如果你准备弄清楚,省的自己和家人出冤枉钱,还让财富、亲人都纷纷跑路,你就有必要来看看,这些病怎么来的?究竟怎么回事?
为什么正宗的中医居然(很抱歉我居然用了居然这两个字)认为这些病都可以治?如果相信世界哲学是环环相扣,那么世界的哲理这构成了中医神奇的来源之本。
心为君,肾为相,天火地热,不就在乎一水的循环?此间古人之明澈,简直叹为观止。
地球生命所以生生不息,全赖于太阳与水的循环。而水是如何循环的呢?这,就要借助于地球的精巧构造:以大地层为分界线,上面是大气层,下面是地下水、及地球内核源源不断发出的地热。这些是人人皆知的常识。
地下水在地热的加热下,化为水蒸气凝于地表,再通过太阳热力的蒸腾,弥布到空气中,在高空,则冷凝变成雨水,津布四泽,还于地面,再通过大地层回到地下,变成地下水。
在这个模式中,水蒸气和雨水能够顺利运行的一个关键部位就是大地层。如果大地层比较潮湿,又比较寒冷,可能就会冻结,就象冬天的土地,冻的硬邦邦的,雨水不能往地下渗,地下的蒸气也不能发散到地面上。
如果高空冷却的雨水降落到地面上却不能渗透到地下去,就会泛滥成灾。如果地下的蒸气不能顺利生发到地面上,也会淤积在地下。
这样,水津不能布施,则水湿患滥,地下水不能升腾,则湿热相加,郁火纵生。
这个模式完全可类比于人体,脾胃在人体中央,称为脾土,即相当于大地层。脾胃以上的部分可类比做地面上的空间,心主火(君火),即太阳,肺主水津布施,即云雨,称为肺金,因为主生水,所以,有五行中金生水一说。
脾胃以下的部分可类比为地球和植被。地球类似于肾,五行称肾水,外包水,中有肾阳,此间关系好比肾阳即地核,主火,外包肾水,即地表之水,主阴。肝又称为肝木,主生发,疏泄,好比肝就是地表植被,吸水,疏木,生长发芽,然后将地下水蒸腾而出。如果地表干涩冰冷,则不能蒸腾,好比此植被之芽被郁,郁满则逆生,逆生则倒长,疏泄一强,滋扰肾中相火外泄,
没有地下水之阴寒,没有厚土之掩埋,则地核中熔浆之火并会上越,发为火山。这就是常所谓的上火之火,人体没有肾阴之制约,没有胃土之湿润而沉降,则肾阳上亢,其火上冲,上焦被炙。
(很多人所谓的上火,即此火。因为此火是肾火,肾火是人生下来所有的元阳之本,耗之则让人阳不足,阴有余,常所谓面色暗淡,多斑多痘,皆是肾火上溢所致,而有人食用清热解*之物,越清面色越黯淡。今天的人,80%都是阳不足而阴有余,如何能清?)
现在清楚了,联系肺来讲,水是由肺所生成的,正常的应该回到下焦(脾胃以下部位),为肾所统领,然后通过膀胱变成小便,排出体外。其中膀胱和肾都属于水,是相互影响的。*帝内经中说,膀胱清则能开,热则关闭。在下焦,有水也有火,不过这个火是相火,正常情况下应该在肾中收藏着,不会随便的泄漏。
这个也等于说地热应该在地球内部,不能随便跑到外边来。它的功能就是加热水和地表面,跑到外边来就容易造成火山爆发等现象,就不太平了。
正常情况下,负责疏泄功能的是肝。如果肝气运行正常的话,疏泄也就正常,这种正常的疏泄功能只能疏泄水,也就是这个小便,不会疏泄到肾中藏着的这个相火。但是在另一种情况下,肝气的运行不正常,因为脾土是冻土,肝气不能正常的生发,这样就导致了肝气在下焦郁积了,这样一郁积它疏泄的力量就加强了,不是一般的强,这个强到了可以来疏泄肾中藏着的相火。相火一泄露,直接的影响就是让膀胱变热了。这样一热,膀胱这个窍就关闭了,也就是说小便不利了。
前面曾谈到,肝主疏泄,那么,还有一些什么病是由肝引发的呢?(不可能一下子说全)
因为脾土冰凉(好比地面结了冰,成了冻土,那么植物就不能生根发芽),使得肝郁且不生发长大,那么疏泄之根本,则会出现问题。而人体汗液、小便等水的代谢等等都属疏泄。
所以,当汗液、小便排泄不周,多半是肝出现问题。(当然,直接因肾阳不足,也可引发前列腺炎,不过,这个问题可慢慢谈到)
那么,下一个问题是,肝是如何影响到排尿的?
人的小便是由膀胱排出,在正常情况下,小便是正常的,即不会太频繁,也不至于撒尿不出来。膀胱是中空的(所谓五脏六腑,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是实质性器官,六腑是空的,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脏腑相为表里,怎么回事?慢慢讲。),连接三焦,从肺所化生的废水经由三焦送与膀胱,然后由膀胱排出。膀胱的下口就直接和尿道相连。
膀胱这个容器,也遵循热胀冷缩。如果比较热,那么整个膀胱就会膨胀,一膨胀就使得尿道孔给缩小或者压挤的没有孔径了。这样一来,虽然膀胱中有水,但是这个水就很难通过尿道排出体外了,这种小便闭涩不通的情况在中医中叫癃闭。
如果膀胱比较寒冷,也就是不热,那么就会收缩,周围的组织一收缩,尿道口径就会变大,如果膀胱中有水,就马上泻掉。那么可能会出现小便频数的情况。这种情况的治疗就是要暖下焦,温补肾阳。
但正如先前所言,脾土为冻,肝木郁而不发,横逆滋长,使得肾火外泄,虚火重则祸及膀胱,火郁则癃闭。所谓前列腺炎,既如此而已!
所以,治疗前列腺炎,该补脾就补脾,该润肝就润肝,如果不是脾引发的,还不简单?那就是肾阳不足,直接老大出问题了!如果单纯的肾阳亏,那就是真武汤、四逆汤,如果已经阴阳两虚,那就是滋阴壮阳一起,这个病,就这么简单。
为什么吃东西刺激到脾则会拉肚子,稀水一般?
因为人喝下水,会停留在胃中,通过脾的加热,使水蒸发成水蒸气往上走,这些水蒸气遇到肺,就冷却下来,又转化为水,通过三焦系统运输到膀胱,然后通过肝气的疏泄把这个水排出体外的。
(注:有人喜欢多喝水,认为喝水养颜,其实水的消化需要大量的热,比食物难得消化的多,此热来源于肾阳,肾阳不足,被水消耗易盛,最后水不能养,在体内化为痰饮,则湿热之病纵生)
一旦脾土不举,水就不仅仅停于胃,而是直线下降,停于大肠,结果大肠用于排水,功能混乱,人疲倦之极,营养无所得,甚是伤身。看到楼上有朋友问口腔溃疡,那就说说这个吧。
中医有一个地方和西医有根本的不同,比如说,西医看病,看到的是病,中医看病,看到的是毛病。
怎么说?好比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比如一个人口腔溃疡、咽喉炎、头晕、脑充血、呕逆,那么就开始晕了,因为病太多了。
可是在中医,可能就是说,这都是由胃气上逆引发。(口腔溃疡,也不止这个原因)
说道消化食物,需要脾胃两脏共同作用,中医有云: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何解?
胃好比一个加工车间,来消磨食物和水,脾再把经过消磨的食物和水转化成为精微之物,上输肺,由肺来运布。而多余的东西,则交由大肠排出体外。
所以,胃气使得食物往下走,这叫做胃主降浊;脾要往上走,即是脾主升清。一升一降,自然风调雨顺。
但是,如果因为肝胆之气上逆、肾虚不摄冲中气逆上冲(这些道理后面讲),使得胃气上逆,那么胃酸也往上走,走到咽喉则是咽喉炎,走到口腔则引发口腔溃疡,如果是再厉害,就是吐血、头目眩晕、喘促咳嗽、脑充血至中风林林总总。而常见的口腔溃疡是脾胃中有湿热,这个湿热又是怎么来的呢?
讲到这里,又不能不提及阴阳的概念。虽然大家都觉得阴阳这东西过于玄妙,其实不然,比你学西医要背的东西少得多,也简单的多。
假设说到动脉血,那么血就是阴,阴在中医里面,指的就是一种物质,阳则是让血流动的动力。
看了上面的例子,你就会明白这几句话。阴的特性是静,阳的特性是动,阳气主生长,阴气主收藏;化气上升为阳,化物成形为阴。
是不是很明白?那么,脾阳虚怎么理解?
对了,就是说,脾的运动能力不足,这样的状态,自然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脾胃湿热就是这么来的。
想象一下,当一堆垃圾放在一起,自然发酵,产生热,而人一喝水,就相当于这一堆垃圾放在露天,受到大雨滂沱,自然又湿又热。如果这堆垃圾放在水泥地还好,要是肉体,那就不得了,有很强的腐蚀能力。
水饮停于中焦也有酝酿湿热的可能。当然,无节制饮食是最多最常见的病因。
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无规律的饮食均易引发食滞、湿阻、气滞等,日久均可化热。酒不消说,本身就是“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构建了水湿停聚的条件,肥甘厚味更是生湿助热,可见吃的不注意,总有伤身之处。
在中医说,这引发的常见症状包括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皮肤发*。
当然,上面是用中医的术语表达的,用西医的词汇说,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口腔溃疡、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等。肾结石的产生,和肝有密切关系,肝主疏泄,如果正常,则如前文所述,排尿不会出现问题。
但患者肝气郁结,排尿不畅,高浓度的尿液长期残留于肾中,则易形成砂石,同时肝郁泄相火,使之炼液成砂,进一步导致结石的形成。
而胆结石和肾结石的结因还是有诸多不同,则往往是胆汁淤积不走的结果。
胆囊分泌胆汁,可进入消化道帮助消化。更进一步说,胆汁其实是由肝脏分泌,胆囊不过是暂时贮存胆汁的一个器官,吃完饭后,胆囊收缩,胆汁就进入十二指肠。
所以早晨的时候,经过肝脏一晚上的分泌,胆囊中的胆汁是非常多的。而现代研究表明,胆汁里主要是一个有机酸类,象去氧胆酸、石胆酸等等,非常容易沉淀生成盐类。
胆囊里的胆汁不能及时的排放出去就容易沉积,沉积了就是胆结石。所以早晨一定要吃饭。
肝胆相照,这个说法其实非常有道理,如果肝郁则胆气亦逆行。本来,胆汁应该是往下走的,所以叫甲木下行,如果胆汁不能进入消化道,那么消化的过程和效率就很受影响。
同时,胆气带动胃气上行,胃酸也跟着往上走,食道、咽喉受到消化液腐蚀,则发生炎症。
单纯的胆火往上走,走到咽喉,就会形成咽喉发干的情况,到了嘴里,就有口苦的感觉,往上到了眼睛,那么眼睛会产生白眼球变红的表现,到了耳朵,影响正常的听力。同时这个胆火往上走,也影响到心神,所以有头晕目眩的感觉。
而肝胆气上逆,更为严重的是引发血气逆行,当血被迫充于脑门,俗称脑充血。(肾阴不足,不足制阳,则相火上奔,元阳外溢,往往面色赤红,发热,也有充血,以为上火,却上滋阴清凉药物,乃是大忌!)
为什么经常看到有人发大火,就晕厥?因肝火上行,携胆气上行,充于脑门,血管破裂,运动神经缺氧,中枢一关,人体不受控制,就成晕厥。
一旦损伤中枢运动神经,或者语言神经,就成为了俗称的中风。可使君药生赭石、辅半夏降胃胆之气,收肝润血。
到了这一节,就知道不论是哪种结石,还是中风,都属于很好治疗的病症。
何为对症下药?直接去超声波之类荒谬的方法去消灭结石,简直真的无语。好比一条河被堵塞成为死水,然后不断滋生细菌,西医就会用不断加到这河中,慢慢细菌和药物反反复复在这河中斗争,最后大不了同归于尽,那么河呢?没有了,寸草不生。
真正的中医(抱歉总要说这句,医院,会望闻问切的医生太少了,而且,庸工之能的人也特别多)会去疏通河道,完全不杀菌。
所以有人觉得太过于不解,我咽喉炎,你居然给我实脾润肝??你这是治病还是捣乱?
病人的急性子可以理解,好,那也可以兼和直接治标,这称为标本兼治。不过对于很多中医大家而言,本才是治,虽然不会几个小时见效,但是三剂而愈的事情真的太多。只是,现在几个人会去试图了解这个呢。
然后,对于治病而言,不是今天好了,就是好了,中医治病的标准是根治不再患病,而不是说,保证你3天无症状。
不然直接清热杀菌,今天你咽喉炎好了,过几天又患,然后越来越严重,最后拖得几年,建议切除咽喉(这样的荒唐事真的不少),那究竟是谁的责任呢?
当看到很医院,有的感冒从表层感冒治疗成肺炎、心肌炎、肾炎,这是治病吗?我觉得是催命。
病分为本症和从症,很多表现都是从症,必须从从症看到主症,对症下药,方得痊愈。
然后,对于各种急性病,比如急性心肌炎,肾炎,中医里面治法频多,比如当代大医李可,所自创的破格救心汤(网络可查阅),效果极佳。
其实,对于医学,如果缺乏基本的认识,被医生牵着鼻子走,真的很不值得。
多数人看到医学的东西就头疼,但是不晓,回避式的远离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医院,就等于把生命交给风险。
卫主司合,就是皮肤表面毛孔的开合。
肺主皮毛,所以肺润皮肤,很多皮肤病求之于肺,就是这么来的。
早上木气最旺(晚上是肝休息的时间),若是肺气不足,或者木气太强,则会克肺而作咳。
只是你给到的信息能肯定脾虚,但没法判断是肺阳虚,肺燥,还是肾的封藏能力失职
痰症,原因不少了。说个普遍的,心阳不足(可以想象心就是太阳),那么大地阴霾(中焦为脾胃,称为脾土),由身体喝下去的水,本来,是落到胃中,由太阳(心阳)的照射下,化为气上升到肺(好比水蒸气在天空凝结为云,到一定程度下雨),再凝为水,再布津于全身。
如果心阳不足,自然水淤积在胃里,日积月累,郁满上焦则作闷(心肺部),渍满肺窍则作喘,而这些水,聚久为痰。其实中医用药历来讲求严谨配方,那些久经考验的方子更是配伍严谨,药力强大,尽可标本兼治。
举个例子说,总是鼻子流清鼻涕,鼻孔发痒,想打喷嚏却打不出来,还刺激得流眼泪,而且手脚冰凉,皮肤也凉,总是有鸡皮疙瘩,另外,右胁就是肝脏的位置总是发闷发胀。
因为心阳不足是生痰的主要原因,所以君药为热血分子桂枝、干姜,可暖心肺,及其脾胃(干姜是回阳大药,尤其适用于脾胃,附子则是回肾阳的神药)。
辅药即为白术、茯苓和甘草,消除脾胃湿气(看到没,这就是标本兼治);厚朴通脾阳且引水下行;橘红可助白术、茯苓、甘草以利痰饮也。至白芍,若取其苦平之性,可防热药之上僭(平者主降),若取其酸敛之性,可制虚火之浮游(《神农本草经》谓芍药苦平,后世谓芍药酸敛,其味实苦而微酸)。且药之热者,宜于脾胃,恐不宜于肝胆,又取其凉润之性,善滋肝胆之阴,即预防肝胆之热也。况其善利小便,小便利而痰饮自减乎。
这是近代中医第一人,张锡纯的著名方子。名为理饮汤。
只要对症下药,用中医一个词语形容,就是“效如桴鼓”。而胸包液,心包液,很多类似疾病也不必改一方一字,仍效如桴鼓。
所以,中医的精髓在于辩证,辩证一辨病,二辩方。
两辩既得,神乎其神,也就不再是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