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MDT简讯No医院胰
TUhjnbcbe - 2021/5/12 15:02:00
医院

胰胆肿瘤多学科(MDT)研讨会

年12月07日(周一)下午14:00-15:30,医院门诊七楼第二会议室举办了胰胆肿瘤多学科第次研讨会,会议由普外科邵成浩主任主持,与会者包括:病理科祝峙主任;消化内科宁北芳副教授;肿瘤科焦晓栋副教授,以及普外科、肿瘤科、消化内科、影像科、病理科等科室的医生。此次会议共讨论4例胰胆外科住院病例与1例消化内科住院病例。

病例讨论

一、陈俊楠住院医师:胆总管下段占位1例

患者56岁男性,4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胀痛不适,伴胸背部牵涉痛,大便不成形,约2次/天,余无发热、呕吐、皮肤巩膜*染等不适。患者未予特殊诊治。1周余前自行发觉皮肤巩膜*染,伴上腹胀痛加重。饮食一般,睡眠正常,小便正常,体重4月内下降6kg。外院上腹增强CT(-12-03):胰头占位,考虑胰头Ca,胰腺体尾部渗出,肝内外胆管、胆总管及胰管扩张,肝内钙化灶,肝左叶低密度影。上腹MRI(-12-05):1.胰头占位,考虑胰腺癌伴肝内外胆管扩张及胰管扩张;胆总管下段、邻近十二指肠降部受侵可能大,肠系膜上静脉受侵可能;肝门及腹膜后多发小淋巴结。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巩膜轻度*染,余无明显阳性体征。入院后查腹部B超:胰头实性占位:Ca可能,主胰管扩张、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胆汁淤积。胰腺增强CT示:胰头癌伴胰管及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增大,周围多发小淋巴结转移可能。PET-CT示:胰头肿块(41X34mm)伴FDG摄取增高(SUVmax=6.9),考虑胰腺癌伴肝内外胆管扩张及胰管扩张;胆总管下段、邻近十二指肠降部、肠系膜上静脉受侵;肝门及腹膜后炎性淋巴结。胃体小弯侧壁软组织结节(23X18mm),FDG摄取增高(SUVmax=3.7),考虑间质瘤可能,部分肠道慢性炎症。血生化:TBIL.7μmol/L、DBIL82.1μmol/L、IBIL49.6μmol/L、白蛋白37.6g/L、前白蛋白mg/L、ASTU/L、ALTU/L、γ-GTU/L、LDHU/L、碱性磷酸酶U/L,肿瘤指标:CA19-U/ml。

消化内科宁北芳副教授:患者今日中午行超声胃镜检查,内镜下胃体未见明显隆起性病变,胃角前壁见一外压性隆起(胆囊外压),未见明显。胰头部见一约48×32mm巨大实性低回声占位,内部回声欠均匀,病变累及局部十二指肠壁,侵犯肠系膜上血管,远端胰管扩张,直径约6mm,病变上方胆总管及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胆总管最宽处直径约14mm。腹主动脉及门静脉旁见多发类圆形肿大淋巴结。考虑胰头癌可能。

肿瘤科焦晓栋副教授:患者中年男性,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目前考虑为胰腺原发导管腺癌可能性大。患者肿瘤大,有梗阻性*疸症状,可评估肝功能后决定是否可行手术治疗。无法手术,则患者有新辅助化疗指征,可予根据目前NCCN指南,行AG(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吉西他滨)或FOLFIRINOX方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奥沙利铂),部分患者可实现肿瘤降期,提高R0切除率。

胰胆外科邵成浩主任:患者目前诊断基本明确为胰头癌,PET-CT未见明显转移。CA19-9高,可由胰头肿瘤引起,亦可因胆道梗阻胆道炎症所致。而梗阻解除根治性手术后,CA19-9若下降至正常范围,则往往提示患者预后佳;若CA19-9依旧较高则可能提示患者预后不佳。该患者目前影像学提示可行根治性性手术,但CA19-9高不排除有淋巴结转移或微小转移灶,可能预后欠佳。术前需同患者家属充分沟通,若患者要求手术治疗,则予以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

二、郑宾宾住院医师:胰头占位1例

患者75岁男性,年1月8医院体检发现胰头囊性占位,考虑SCN,IPMN不排除,上腹部MRI同时提示:1.肝脏多发囊肿,2.右肾囊肿3.肝外胆管扩张,4.肝脏以下双下腔静脉畸形,左肾动脉分叉早。当时患者无腹痛腰背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头疼,无消瘦乏力,无皮肤巩膜*染。年年3月16日本院超声胃镜检查提示:胰头囊实性占位,IPMN可能大,SCN待排,2.肝囊肿;年7月3医院复查上腹部MRI结果与1月8日相仿;年10月26医院肿瘤免疫结果提示:血CA19-9升高(.7U/ml);年11月25医院复查上腹部MRI结果提示胰管较前稍扩张,肝囊肿较大者稍变小,其余同前。既往健康状况良好,高血压病病史22年余,最高/mmHg、口服缬沙坦氢氯噻嗪片,1片/日,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1片/日,血压控制可;否认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史,自诉心肌缺血,脑缺血口服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1片/日,12月2日停服;磺胺类药物过敏。入院后查胰腺CT平扫+增强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伴胰管及肝内外胆管轻度扩张:胰头可见一大小约7.2*6.2cm类圆形肿块影,质地呈蜂窝状,细小分隔有强化,主胰管轻度扩张。

胰胆外科陈丹磊副教授:患者我院CT提示胰头体积增大,可见一长径约5cm分叶状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呈不均匀中度强化,胰体尾部胰管扩张,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增大,周围可见数个小淋巴结影,增强时可见强化。结合患者既往影像学检查,考虑肿瘤良性可能性大,但肿瘤较前半年前有所增大。

病理科祝峙主任:患者老年男性,无明显阳性症状及体征,肿瘤已长至5cm仍未出现梗阻症状,结合CT表现,考虑浆液性囊腺瘤可能性大。但即使良性肿瘤,仍一定有恶变可能。必要时可加做PET-CT检查,明确肿瘤代谢情况。

胰胆外科邵成浩主任:结合患者目前临床症状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目前考虑为胰头浆液性囊腺瘤可能性大。但一部分浆液性囊腺瘤患者确有侵袭性生长表现。该患者初诊于我门诊,当时建议患者随访,半年后肿瘤进一步增大,故该次收入我院进一步诊治。术前需充分准备,并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强调手术风险,若患者坚持手术治疗,可考虑予以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

三、王伟住院医师:胰头占位1例

患者57岁男性,1月前自诉进食油腻食物后,感上腹部剧烈疼痛,与体位转变无关,无发热、寒战,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等不适症状。医院腹部CT示:胰尾可疑低密度灶,左上腹腔内积液、局部包裹,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肿瘤指标CA19-.21U/ml,予以禁食、禁水、抗感染、补液、抑酸、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腹痛症状好转不明显。-11-09就诊我科,我院查CA19-.10U/ml、CA.77U/ml;超声胃镜示:胰腺体尾部前方混杂回声:包裹性坏死?胰管轻度扩张。胰腺增强CT示:胰尾部较丰满,可见长径约3cm类圆形混杂密度影,边界欠清,增强扫描呈延迟性强化,胰体尾部及周围改变,胰腺炎、假性囊肿形成可能,合并胰腺癌待排。予以对症治疗后腹痛症状较前好转,胰腺占位较前明显减小,嘱患者定期复查胰腺占位大小及监测肿瘤指标。3天前进食油腻食物,出现左下腹部疼痛,性质为隐痛,现为进一步诊治,患者来我院就诊,体重1个月减轻5kg。入院后查CA12.17U/ml、CA19-.7U/ml。

消化内科宁北芳副教授:患者入院后查超声胃镜见胰腺头颈部胰管轻度扩张,直径约3-4mm,体尾部胰管全程显示,胰尾部稍饱满,回声稍增粗,胰腺内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胰腺体尾前方可见一巨大混杂回声区,范围约67*30mm,内部见多个无回声区及条索状分隔。CA19-9较前升高,CT亦不能排除该患者在胰腺炎假性囊肿诊断下,合并胰腺癌可能。

胰胆外科刘安安副主任:患者目前CT等提示未见明显胰腺癌影像学表现。在胰腺炎期间PET-CT亦可有代谢增高表现,因此目前PET-CT并不适宜。必要时可予以超声胃镜或CT下穿刺活检明确病理。

胰胆外科邵成浩主任:一般胰腺癌引起的潴留性囊肿难以吸收,而胰腺炎引起的假性囊肿往往经对症治疗后可吸收。患者现暂无明确证据提示合并癌变可能。且患者目前胰腺炎症重,现阶段直接手术风险大,手术困难,建议继续对症保守治疗1个月后再次随访复查胰腺增强CT及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根据复查结果决定下一步诊疗方案。

四、艾力卡木住院医师:胰腺NET术后肝脏转移1例

患者65岁男性,于年2医院因胰腺神经内分泌瘤住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好转后出院。出院后定期复查未见明显异常。于1个多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烧,最高体温38.2℃,自行口服退烧药后体温恢复正常,之后多次出现发烧,逐至医院就诊,行上腹部增强CT示“胰腺术后,吻合口壁稍增厚,胆囊切除术后,肝内胆管扩张伴积气;肝占巨大占位,综合病史考虑肝转移,另见肝脏多发囊肿”,肝肾功能(-11-27):前白蛋白96.10mg/L,白蛋白36.7g/L,碱性磷酸酶.00u/L,谷氨酰转肽酶.00u/L;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5.98mg/ml,糖类抗原19-98.07U/ml,淀粉酶正常。入院后查肝肾功能(-12-02):总胆红素28.2umol/L,直接胆红素0.0umol/L,AST70U/L,尿酸umol/L,肌酐39umol/L,CA19-.28U/ml,余正常。

病理科祝峙主任:患者年病理结果提示低分化胰腺神经内分泌癌,NEC占比97%,其中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约90%,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约7%,局灶见少许中分化腺癌。一般诊断为混合型癌需各成分均大于30%,因此该患者初次病理结果并不提示混合性癌。而本次复查发现肝转移,由于肿瘤异质性,转移性成分比例往往随之改变,必要时建议穿刺病理活检,明确转移灶性质。

肿瘤科焦晓栋副教授:结合患者既往病史,目前胰腺癌神经内分泌癌术后肝转移诊断基本明确。CT上提示除肝转移外,门静脉-下腔静脉间可见两枚较大淋巴结,增强时强化,不排除转移可能。但神经内分泌肿瘤异质性强,且患者原发肿瘤包含多种成分,转移病灶为神经内分泌癌或是G1、G2期肿瘤都有可能。可加做68Ga及18F-PETCT检查及穿刺病理活检明确成分。

胰胆外科邵成浩主任:患者年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未行化疗治疗。1年后复查见肝转移及肝十二指肠韧带后肿大淋巴结,但无论是孤立性肝转移灶或是CT上显示的肿大淋巴结目前均可通过手术完整切除。因此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并不是手术难度,而是转移灶性质。因此建议先行肝脏及淋巴结穿刺活检,若病理结果提示G1、G2期肿瘤,则建议行手术切除,若提示为G3或是腺癌则考虑建议患者行化疗。

五、刘聪住院医师:梗阻性*疸1例

患者55岁男性,于.08.14医院体检行腹部B超提示:1、脂肪肝、肝囊肿;2、胆囊多发结石,胆总管稍宽;.08.17行MRCP提示胆囊结石、胆囊炎,当时患者无腹痛、背痛,无恶心、呕吐,头痛,无消瘦、乏力,无皮肤、巩膜*染。.11.12患者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尿色加深,呈浓茶色,伴皮肤、巩膜变*。.11.13就医院,肝功能提示Tbil.8umol/L,Dbil.2umol/L,ALTU/L,ASTU/L,GGTU/L,上腹部增强CT提示:胆囊结石,胆囊腔密度增高,至我院消化科就诊,排除手术禁忌后于.11.17行ERC+EST+气囊取石+ERCP+ENBD术,术中诊断:1、胆总管狭窄恶性可能大;2、胆囊结石。术后予以来立信+甲硝唑抗感染、抑酸、保肝等对症治疗,患者*疸较前改善,复查肝酶及胆红素较前下降,现为求手术治疗转入我科。入院后查MRI提示肝右叶病灶及肝门部可疑结节。PET-CT提示肝门部胆管恶性肿瘤可能大,肝右前叶小斑片状FDG摄取度升高,考虑转移瘤可能,肝门部多个FDG轻度增高小淋巴结,考虑转移可能。凝血功能及肿瘤标志物均在正常范围。

消化内科宁北芳副教授:患者于我院行ERCP时见胆总管上段一长约1.0cm偏心性狭窄,恶性可能性大。MRCP提示肝门部胆管局部增宽,胆管壁局部增厚,肝右前叶上段见一长约1.6cm异常信号影,不排除肝转移可能。

胰胆外科汤靓主治医师:患者有梗阻性*疸症状,但肿瘤标志物均未升高,可能为该患者Lewis抗原阴性导致。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入院后检查,考虑肝门部胆管癌可能性大。

胰胆外科邵成浩主任: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PETCT提示胆管恶性肿瘤诊断基本明确。肝右前叶肿物性质不明确,不排除转移瘤可能。但肿瘤较小较为表浅,可一并切除。因此该患者建议行胆管癌根治术治疗,术前需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告知病情及手术风险。

前期回顾

第期病例一:胆总管下段占位1例

病史及讨论内容详见第期报道,经MDT讨论后于-12-01全麻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术中探查见胆总管扩张,直径约1.5cm,胆囊约5×4×3cm,胆总管下段胰头部可及大小约1.5×1×1cm实性肿块,质地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脏器血管未见明显浸润。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恢复可,术后病理未回。

第期病例二:胰体癌转化化疗后1例

病史及讨论内容详见第期报道,经MDT讨论后于-11-24全麻下行联合腹腔动脉切除的胰体尾脾切除术治疗。术中探查见胰体部一大小约2.5×1.5×1cm肿块,质地硬,表面不光滑,包膜不完整,与周围脏器关系密切,肿瘤与腹腔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处黏连严重,胰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胰尾萎缩。手术顺利,患者目前恢复可。术后病理提示胰体尾部中分化导管腺癌,伴广泛纤维组织增生,各切缘均阴性,胰周淋巴结未见癌转移。

第期病例三:胰头占位1例

病史及讨论内容详见第期报道,经MDT讨论后予以行超声胃镜穿刺活检,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减*治疗。目前患者肝功能已恢复正常,病理汇报提示腺癌。患者已行AG方案第一个疗程第一次化疗治疗。

第期病例四:胰体癌转化化疗后1例

病史及讨论内容详见第期报道,经MDT讨论后于-11-27全麻下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术中探查见胆总管扩张直径约1.5cm,胆囊12×5×4cm,张力大,胆总管下段一大小约1.5×1×1cm肿块,质地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晰,肿瘤未侵及周围脏器。手术顺利,患者已痊愈出院。术后病理未回。

会议现场

作者:梁兴编辑:李居东

审校:陈丹磊总编:邵成浩

年12月07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MDT简讯No医院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