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来源于李家庚教授:《伤寒论发热证的探讨》。
发热是多种急性传染病(包括某些杂病)中所表现的主要证状。治疗上,《伤寒论》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下面仅谈谈六经病中主要发热证的治疗情况。
太阳病
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条)为提纲,这些脉证,在一些急性传染病初期十分多见。但表病机理,一般始为阴盛而寒,继则阴盛而热,故太阳病主证,应有发热。
所谓“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论中虽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之词,此不过是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人体正气有强弱之分,而发热有迟早之不同罢了。
不发热不是表病,太阳病必有发热。但表病有表虚表实之区别。若证见恶寒,热(翕翕发热)、汗出、头项强痛、或枭鸣干呕,苔薄白,脉浮缓,是滕理不固,风寒外袭,营卫失调的表虚证,可用桂枝汤疏表解肌、调和营卫。
桂枝汤临床上除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外,还可广泛用于多种疾病。如证属风寒湿痹疼痛,取本方有祛风散寒,温通经脉的作用。根据“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条)的理论,近人用来治疗某些长期不明原因的低热获效。如呆证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苔白薄,脉浮紧,则为风寒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的表实证,治当用麻*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较表虚证又有不同。
太阳病篇中,发热的条文较多,如“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38条)“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的小青龙汤证;(40条)“汗出而喘,无大热”的麻*杏仁甘草石膏汤证、(63、条)等等。
临床资料表明,对于呼吸道感染疾病、感冒、流感,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凡见有上述适应证者,临床辨证选用这些方剂多能获得疗效。笔者曾见一老年妇女,患有顽固性的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热,咳嗽喘气无一息之停,痰稀薄色白呈泡沫样,夜间完全不能平卧,经服西药抗菌素、安茶碱、麻*素等无效,而反用小青龙汤治疗好转的情况。
膀胱属足太阳经,太阳表邪不解,病邪循经入腑,以致膀胱气化失常,可见发热,汗出,小便不利,烦渴、脉浮数”(71、72、74条)等“表里证”候。治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佐以解表。五苓散证发热,一般认为是表证未罢。然今人以五苓散治疗肾炎水肿,泌尿系感染、传染性肝炎,胃肠炎吐泻的报道屡见不鲜,而这些疾病中发热多可出现,不必拘于不是表证发热而弃而不用。
阳明病
阳明病以“胃家实”(条)为提纲,以“身热,汗自由,不恶寒,反恶热”(条)为外证。
临床上,若见日晡潮热,不大便,或热结旁流,腹硬满疼痛,舌*燥,或芒刺,脉滑实等证,中医辨证属于阳明腑实之证,就可根据病情轻重,选用大、小承气汤急下以救津。
如果无大便燥结,腹不硬满,但是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心烦、舌苔*燥,脉洪大或滑数,这是阳明经证,可用白虎汤辛寒清热,或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承气、白虎之类的方剂,近代临床运用范围很广。
如对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及某些热病过程中出现高热,神昏,谵语,惊厥发犯而有阳明腑实证者,有很多运用大、小承气汤治疗收效的报道。至于白虎汤或白虎加入参汤,人们用来治疗流脑、乙脑,肺炎、风湿性关节炎,“消渴”等病,似已习已为常了。
当然,在治疗热性病方面,仲景学说亦有不足之处,后世温热家如叶桂,余师愚,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在仲景学说的基础上有很大发挥,并创造了一些治疗热病的有效方,可以互为参较。
少阳病
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条)为提纲,实则“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98条)亦当包括在主证之内。
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主方,在急性传染病中,如传染性肝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等,凡见有少阳病的证型者,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多可收效。
记得往年在通山习医时,曾治一中年孕妇患有疟疾,因其惧服用奎宁类西方药,转而中医治疗,余以小柴胡汤加常山,草果三剂而显效。
另外,对于某些产后发热、感冒等,小柴胡汤也有一定作用。我在临证中,对于少阳病证多以“往来寒热”为辨证要点。
如果少阳兼阳明,即既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呕吐的少阳证,又有上腹部拘急疼痛,或痞硬、郁郁而烦、大便秘结,或潮热,或下利,苔多*燥或白厚而干,脉弦有力的阳明证,治则宜和解少阳,兼通阳明。方如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系结石并感染,胰腺炎等疾患,十分有效,个人体会尤其对胆系结石并感染效果明显。
太阴病
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条)为主证,这多是裨胃消化功能障碍的表现。(由于太阴主寒湿之化,故一般不见发热。
但太阴兼表,多易出现手足温,温者具有微热之义。如“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条)即是。如“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条)此热是太阴虚寒’而兼表证未解的发热,可谓与太阴有关之发热。
所谓协热而利,即是里寒挟表热下利也,治当温中解表。故用桂枝人参汤。本方以理中汤加桂枝而成,而以理中汤温中散寒止利,用桂枝兼解太阳之表以除热,是为表里双解之剂。
少阴病
少阴病的主脉主证是“脉微细,但欲寐”。(条)这是心或肾受病后的表现。由于致病因素和人体质不同,少阴病有从阴化寒、从阳化热两类证型。少阴寒化证,因为心肾阳衰,阴寒内盛,发热极为少见。
但若阴寒之邪太盛,逼迫虚阳浮越于外,临床可见里寒外热,面赤,躁扰不宁,身反不恶寒,咽痛等阴极似阳的真寒假热证象。此时此刻,宜用白通,参附、通脉四逆之类,速破在内之阴寒,而回外越之阳气,解除阴阳格拒之势为重且急。
阴虚热化证,多由心肾阴液不足、虚热内生,病从热化所致。少阴篇具体讲到从寒化热而见“发热”的条文,仅见一条,如“少阴病,得之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条)况仲景在治疗上未明确提出运用何方。
柯韵伯说:此证“轻则猪苓汤,重则*连阿胶汤可治。”实属经验之谈。余尝见家父李培生教授在治疗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出现血尿,或某些无痛性血尿而伴有发热的患者,每用此类方药加减治疗取效。
另少阴病外感寒邪所引起的太少两感证,是可见发热的。如“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附子细辛汤主之。”(条)病在少阴,不应发热,今之发热,故谓之“反”,可知非纯属少阴病,太阳病为发热恶寒无汗,其脉当浮,今脉沉,故知非纯属太阳,而是少阴阳虚兼太阳外感所致,故治用麻*附于细辛汤,两解表里之邪。
厥阴病
厥阴病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能食,食贝吐扰,下之,利不止”(条)为提纲,这不过是就虫病发作的临床表现、只能代表厥阴上热下寒的证候,作为提纲,值得商榷。
厥阴病有厥阴寒证与厥阴热证之分,厥阴虚寒,一般反应为无热恶寒。但邪入厥阴,病情较重,邪正斗争较剧烈时、可见厥热胜复,即厥与热交替出现,这是厥阴虚寒证候中所反映的一种病理机转情况,不必赘述。
至于厥阴热化证,可见发热。如“热利下重”的白头翁汤证,(、条)临床所见,一般以发热,口渴,痢下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为主,这是由于湿热之邪壅遍不解,一则损伤肠道络脉,故下痢便脓血,一则影响肝气的疏泄功能,(因厥阴经属肝)肝性急速、欲使快利,但热邪甚则气滞壅塞,其秽恶之物欲急出而不得,故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发热,口渴皆为湿热内盛所致。
故用白头翁汤、清热燥湿,解*止痢。方中白头翁苦寒清热,凉血解*,*连,*柏清热燥湿,坚阴厚肠,秦皮清热凉肝,为治疗湿热痢的有效方剂。血虚者可加阿胶。本方是目前临床用来治疗急性细菌性病疾的常用方。另配合鸦胆子还可用来治疗阿米巴痢疾。
进六源中医学习交流群可添加青黛老师6,专业交流,非诚勿扰。
名医风采
李家庚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湖北中医名师,国家二级教授,原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伤寒学学科带头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湖北省特色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中医经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武汉医师分会理事,现任六源堂首席专家。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泻痢、肝硬化腹水、胃癌等;呼吸系统疾病:哮喘、久咳、肺癌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其他疑难杂症:顽固性头痛、甲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