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胚诊疗法,是应用全息胚理论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的方法,是全息胚针灸实践应用的重要内容。第二掌骨节肢运用方便,定位容易,应用范围也最广泛。
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张颖清年在第二掌骨侧近心端处发现的穴位,能治疗腿部疼痛,这个穴位既不是传统针灸十四经脉上的穴位,也不是经外奇穴。经过数千例实践验证,终于发现第二掌骨侧确实分布着远心端到近心端顺序排列的,人体从头到足的缩影式全息穴位群。张颖清将它命名为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
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包括十一个穴位(或称穴区),它们由第二掌骨远心端到近心端排列,依次是头、颈、上肢、肺、心、肝、胃、十二指肠、肾、下腹、腿足。十一个穴位的分布,好像整个人体在第二掌骨侧的大致缩影。
1穴位定位这十一个穴位的具体定位:头穴与腿足穴的连线中点为胃穴;胃穴与腿足穴的连线中点为腰穴;胃穴与头穴的连线中点为肺心穴;肺心穴与头穴的连线分三等分,中上三分之一交点是颈穴,中下三分之一交点上是肢穴;胃穴与肺心穴的连线中点是肝穴;胃穴与腰穴的连线三等分,中上三分之一交点是肠穴,中下三分之一交点是肾穴;腰穴与腿足穴的连线中点是下腹穴。
将第二掌骨节肢从远侧端至近侧端分为5个横截区,这些区段分别和整体上的各自对应的横截区段在生理和病理上相关。在第二掌骨节肢,1区至5区的长度比是1.5:2.35:2.35:2.1:2.5。
2穴位查找方法以测患者右手第二掌骨侧为例,测试者与患者相对而坐或相对而立,测试者用右手托着患者右手。患者右手如松握鸡蛋,自然放松,虎口朝上,食指尖与拇指尖相距约3cm。测试者用左手拇指指尖在患者右手第二掌骨的拇指侧与第二掌骨平行处,紧靠第二掌骨,顺着第二掌骨长轴的方向轻轻按压,即可感觉有一浅凹槽,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即分布在此浅凹槽内。
测试者需用左手拇指指尖逐穴按压,在全息穴位上垂直于浅凹槽方向施力按压,并略施以水平方向旋转30°左右的揉按动作。使指尖的着力点抵达以第二掌骨为脊柱位的小个体的内脏或器官相应位置。
在第二掌骨侧从头穴到足穴用拇指尖以大小适度的压力顺序揉压一次,如果测试结果不明显可重复揉压1~2次。在揉压时注意患者表情和询问患者在所揉穴位上的感觉。如果揉压某穴时患者有明显的麻、胀、重、酸、痛的感觉,再重力按压,患者若出现躲闪、抽手等躲避反应,或出现皱眉、咧嘴等表情,则这个穴位为压痛点,这种反应为压痛反应。压痛点往往反应该穴所相关的内脏或器官处于疾病状态,再根据患者主诉和其他检查资料,作出定位诊断。这种穴位的查病方法又称第二掌骨侧速诊法。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二掌骨侧速诊法只能定有无病及病的部位,而不能诊断病名或病征。另外,疾病部位在整体上位置比较明确的疾病,第二掌骨侧速诊法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反之,压痛穴位不明显,诊断准确率较低。
治疗方法及步骤按上述查找穴位的方法准确找到压痛点,嘱患者仰卧于治疗床或端坐于治疗椅上,患者前臂及手部自然放松置于床沿或治疗椅的扶手上,手呈松握鸡蛋状,虎口朝上。然后在此压痛点用2%碘酊消*,以75%酒精脱碘。进针时操作者用指切进针法或快速叩刺法进针,针沿着第二掌骨拇侧的边缘,垂直于拇食二指所构成的水平面刺入。针刺头穴时,因在头穴处垂直进针只能刺得很浅,所以刺头穴时宜斜刺,针呈30°刺入。
针刺入压痛点(穴位)后,立即会产生较强的酸、麻、胀、重感,且往往沿桡骨节肢将这种感觉向上传导,也可向手心或者其他手指传感。操作者指下是一种沉紧感,有的还比普通针刺的针感强。如果刺入后患者针感不强,可进行轻度提插和捻转,或者改变针刺方向,将针尖稍许上提,变换一下方向,以探寻最强的针感点。如果实在找不到针感,即行出针,重新检测压痛点后再进针,以免影响疗效。第二掌骨穴位的针感要比普通的体穴针感强,持续时间也长些。
第二掌骨侧针刺一般用26~28号1寸针,即针身长度2.5cm的不锈钢毫针。针刺深度最多可达2cm左右,以得气为度。一般留针时间40-6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应询问患者一次,如针感减弱可再捻转或小幅度提插,以加强刺激量。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针刺部位应始终保持较强的针感。通常在针后5~10分钟,患者就会出现病痛减轻或患病部位微微发热的感觉,这是疗效较好的征兆。
全息胚针灸,疗效明显,往往一次见效,二至三次就能显效。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来决定疗程的长短,一般慢性疾病,每日治疗一次,5天为一疗程,休息2-3天继续第二疗程;急性病每日针刺1-2次,连续3-5天即可治愈。
除了用毫针刺激穴位外,还可选用圆头探测棒或用拇指指腹按压穴位。按压要柔和,力量要均匀,力度要适宜,以深层组织有较强的痛、麻、胀、酸感为宜。每次按压时间3-5分钟,若无效可适当延长至10分钟左右。
全息针灸简要取穴治疗内科部分1.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第二掌骨侧肺心穴配穴:急性期加桡骨侧肺心穴
操作:毫针得气40-60分钟
2.高血压全息头穴全息肝穴配穴心悸心慌配肺心穴
3.低血压全息头穴全息肺心穴
4.冠心病全息肺心穴
5.心律不齐全息肺心穴配穴桡骨侧肺心穴
6心神经官能症全息心肝眩晕加头穴
7慢性胃炎全息掌骨侧胃穴配穴肝穴
8急性胃肠炎第二掌骨侧胃穴下腹穴呕吐严重时加胫骨侧胃穴下腹穴
9消化性溃疡第二掌骨胃十二指肠穴
10胃痉挛第二掌骨胃持续不缓解加胫骨侧胃肝穴
11胃下垂第二掌骨胃加胫骨侧胃肝穴加穴位注射*芪2毫升
12慢性结肠炎第二掌骨下腹穴肺心穴桡骨侧全息下腹穴
13呃逆第二掌骨肺心穴胃胫骨侧肺心穴
14.便秘第二掌下腹穴肺心穴胫骨侧下腹
15恶心呕吐第二掌胃肝穴腓骨侧胃穴
16糖尿病主穴第二掌胃配穴第二掌心肾
17甲亢第二掌颈穴肝穴配穴第二掌骨肺心穴
18.更年期综合征第二掌头肝穴配穴第二掌骨肺心穴
19尿潴留第二掌骨下腹穴配穴第二掌骨肾穴
20尿失禁第二掌骨下腹穴肾穴配穴胫骨侧下腹穴
21遗尿症第二掌骨下腹穴腰穴配穴胫骨侧腰穴肾穴
22泌尿系结石第二掌骨下腹穴腰穴肾穴配胫骨侧腰穴下腹穴
23肾盂肾炎第二掌骨侧肾穴配穴第二掌骨腰穴
24前列腺炎第二掌骨下腹穴配穴第二掌骨腰穴
25前列腺增生第二掌骨下腹穴配穴胫腓骨侧下腹穴肾穴
26神经衰弱第二掌骨心肾穴配穴第二掌骨肝,头下腹
27三叉神经痛第二掌骨头穴配穴肺心穴胃穴
28血管性头痛第二掌骨头配穴第二掌骨肝胃穴
29面神经炎第二掌骨头配穴第二掌骨胃穴肝穴
30面积痉挛第二掌骨头穴配穴第二掌骨肝穴
31癔症第二掌骨肺心穴肝穴配穴根据发病症状取穴
32精神病第二掌骨心穴头穴配穴第二掌骨肝穴胃穴
33脑中风后遗症第二掌骨头穴上肢穴,腿足穴配穴根据症状
34坐骨神经痛第二掌骨腰穴腿足穴配穴肝肾穴
35流感第二掌骨头穴配穴根据症状
36病*性肝炎第二掌骨肝穴配穴肾穴胃穴
37细菌性痢疾第二掌骨下腹穴配穴胃穴肝穴
38疟疾第二掌骨肝穴配穴头穴胃穴
以上为可选项目
外科部分39手术后腹胀第二掌骨下腹配穴第二掌骨胃穴
40痔疮第二掌骨下腹配穴肺心穴
41急性腰扭伤第二掌骨肾穴配穴第二掌骨肾穴
42落枕第二掌骨颈穴配穴第二掌骨肝穴
43颈椎病第二掌骨颈穴头穴配穴第二掌骨肝穴
44肩关节周围炎第二掌骨上肢穴配穴第二掌骨肾穴
45踝关节扭伤第二掌骨腿足穴配穴第二掌骨肝穴
46类风湿关节炎相应关节病变部位在第二掌骨侧的对应点配穴第二掌骨肾穴肝穴
47胆囊炎和胆石症第二掌骨肝穴配穴第二掌骨胃穴
48乳腺小叶增生第二掌骨肺心穴配穴第二掌骨肝穴
49腓肠肌痉挛第二掌骨腿足穴配穴第二掌骨肝穴
50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二掌骨腰穴腿足穴配穴第二掌骨肾穴腰五针
51足跟痛第二掌骨腿足穴配穴第二掌骨肾穴
52肛裂第二掌骨下腹穴配穴第二掌骨肾穴
53股骨头坏死第二掌骨腿足穴配穴头针全息第二掌骨肾穴
以上为重点开展项目
妇科部分54痛经第二掌骨下腹穴配穴第二掌骨腰穴肾穴
55闭经第二掌骨下腹穴配穴第二掌骨腰穴肾穴
56月经不调第二掌骨下腹穴配穴第二掌骨肝穴肾穴(以上三项均在未行经前治疗,以免引起月经量大)
57.功能性子宫出血第二掌骨下腹穴配穴第二掌骨肝穴胃穴
58产后宫缩痛二掌骨下腹穴配穴第二掌骨肝穴
59产后尿潴留第二掌骨下腹穴配穴第二掌骨肾穴
60.外阴白色病变第二掌骨下腹穴配穴第二掌骨肝穴
儿科部分61小儿腹泻第二掌骨下腹穴配穴第二掌骨胃穴肾穴
62小儿哮喘第二掌骨肺心穴配穴第二掌骨肾穴
63小儿惊厥第二掌骨下心穴肝穴配穴第二掌骨头穴
64小儿厌食症第二掌骨胃穴配穴第二掌骨下腹穴
五官科部分65近视第二掌骨头穴肝穴配穴第二掌骨肾穴
66麦粒肿第二掌骨头穴肝穴配穴第二掌骨胃穴
67结膜炎第二掌骨头穴配穴第二掌骨肝穴
68老年性白内障第二掌骨头穴肝穴配穴第二掌骨肾穴
69框上神经痛第二掌骨头穴配穴第二掌骨肝穴胃穴
70耳鸣耳聋第二掌骨头穴配穴第二掌骨肾穴肝穴
71过敏性鼻炎第二掌骨头穴配穴第二掌骨肺心穴
72急性扁桃体炎第二掌骨头穴配穴第二掌肺心穴
73急性咽炎第二掌骨头穴配穴第二掌骨肺心穴
74牙痛第二掌骨头穴配穴第二掌骨肺心穴肝穴
75美尼尔氏综合症第二掌骨头穴肝穴配穴第二掌骨肝穴肾穴
76晕动病第二掌骨头穴配穴第二掌骨肾穴
皮肤科部分77玫瑰糠疹第二掌骨肺心穴配穴根据症状取上肢腿足穴等
78荨麻疹第二掌骨肺心穴配穴根据症状取上肢腿足穴等
79带状疱疹第二掌骨肝穴配穴根据症状取上肢腿足穴等
80皮肤瘙痒症第二掌骨肺心穴配穴第二掌骨肝穴
其他病症81顽固性癌性疼痛根据具体位置在第二掌骨桡侧寻找反应点
82术后切口疼痛根据具体位置在第二掌骨桡侧寻找反应点
83人工流产术后镇痛第二掌骨桡侧下腹穴附近
84胎位不正根据具体位置在第二掌骨桡侧下腹寻找反应点操作轻柔以防滑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