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为什么夜里让你痛得死去活来?
在白天的时候,由于各个器官都在工作,所以使得胆囊的疼痛程度有所减轻,但是一到晚上胆囊病症的患者就会疼痛无比。
什么胆囊炎?
胆囊炎主要是因为结石的梗阻和细菌的感染引起的胆囊的炎症性的改变。在胆囊发生炎症以后,会有很多的现象出现,比如说胆囊壁会有充血的现象、粘膜会有水肿、上皮会慢慢地脱落。
然后最终会形成坏死和溃疡的出现,会和周围的组织粘连,使胆汁也变得浑浊,最后会化脓,胆囊的腔内会有很多的脓液,这些脓液会和胆汁慢慢流入到胆总管内,到最后会造成胆管炎。如果慢慢地任其发展下去的话,就会造成胆囊的坏死和胆囊穿孔。
什么是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而所谓的胆囊结石,其实就是出现在人体胆管以及胆囊等部位的石化物质,这种石化物质的形成会对粘膜造成刺激,甚至是引发感染,进而造成胆道炎症。
我国胆囊结石主要的发病危险因素包括油腻饮食、肥胖、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缺乏运动、不吃早餐和胆囊结石家族史等。一旦出现胆囊结石以后,可能会出现*疸、胆绞痛、发热、恶心以及呕吐等情况,严重者还会产生一定的并发症,甚至可能造成胆囊癌。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就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主要分成两种,肿瘤性的息肉和非肿瘤性的息肉。胆囊息肉也会有恶性的和良性的区别,临床上常见的大部分为良性的,良性的有很多种,主要是胆固醇性的,恶性的主要是腺瘤性息肉。
如果是腺瘤性息肉,那么一定要注意,因为它易恶变发展成了胆囊癌,后果将不易控制,因此要引起对胆囊腺瘤性息肉的重视。
其实,胆的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就要从胆的作用看起,那么胆的作用包括:
1、浓缩和储存胆汁。胆囊的容积仅为40-60ml,但是24小时之内能够接纳约ml由肝脏分泌的胆汁,而且胆囊黏膜有很强大的吸收水和电解质的功能,胆汁可浓缩5-10倍而储存于胆囊内部。
2、排出胆汁。胆汁的分泌是持续的,但是胆汁的排放则要随着进食而间断进行,通过胆囊平滑肌的收缩和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括约肌)的松弛来实现,它受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调节。
3、分泌功能。胆囊黏膜每天分泌约20ml的黏液性物质,主要是黏蛋白,有润滑和保护胆囊黏膜的作用。胆囊管梗阻,胆汁中的胆红素被吸收,胆囊黏膜分泌黏液增加,胆囊内存积的液体呈无色透明,称为白胆汁,积存白胆汁的胆囊则称为胆囊积水。
即胆的作用,通常是指胆囊的作用,主要包括储存浓缩胆汁、排泄胆汁、分泌黏液三大作用。
肝脏分泌胆汁,每天的分泌量在-ml左右,通过胆囊、胆管的相关结构,回收到胆囊后进行储藏,储藏后进行浓缩,ml大约浓缩为ml胆汁。进食后导致胆囊收缩,排出胆汁,此为胆囊的另一个功能。同时胆囊内有黏膜分泌黏液,可保护胆囊黏膜,上述即为胆囊的三个主要功能。
是的,我们要探讨胆囊炎、胆结石的发病机制,就是要先看一下胆囊的作用。
再详细说一遍,胆囊是用来储存胆汁的。胆汁主要由肝细胞分泌,胆汁的分泌是持续的,肝细胞分泌约占胆汁分泌量的3/4,胆管细胞分泌的粘液物质,约占1/4。胆汁中97%是水,其他成分主要有胆汁酸与胆盐、胆固醇、磷脂和胆红素等。
成人每日分泌胆汁约~mL,胆囊容积仅为40~60mL,但24小时内却能接纳约ml胆汁。这是因为胆囊黏膜吸收水和电解质的功能很强,可将胆汁浓缩5~10倍储存于胆囊内。
胆汁的排放则随进食而断续进行。当进食时,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调节,胆囊平滑肌收缩和Oddi括约肌松弛,把胆汁通过胆道排入十二指肠,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如果不吃早餐,空腹时间过长,胆囊内胆汁贮存时间过久,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过饱和,进而引起胆固醇沉积,逐渐形成结石。调查表明,不吃早餐者胆结石的发病率大大高于饮食有规律者。
急性发作的胆囊炎、胆结石容易诊断,常在饱餐(尤其是油腻饮食)后的晚上或清晨,出现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疼痛可以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而慢性则容易被忽略。
体检发现的胆囊炎、胆结石大多说不清起病的时间,详细询问病史才发现经常上腹部不适,或者隐痛,甚至没有症状。这样的慢性病例最可怕的就是进一步发展成胆囊癌。
胆囊结石至发生胆囊癌的时间为10~15年。这说明胆囊结石引起胆囊癌是长期物理刺激的结果,可能还有粘膜的慢性炎症刺激。
结论:不吃早饭→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癌,理论与实践证明,这个过程是成立的。不吃早饭是导致亚健康的不良习惯,CT健康体检可以把处于亚临床的胆囊炎、胆结石检出,避免进一步发展到胆囊癌。
因为晚上或当我们没有进食的时候,分泌出来的胆汁经肝管转入胆囊内浓缩和贮存;当我们进食的时候,食物进到小肠里后,刺激胆囊收缩,排出胆汁。
经常不吃早餐,胆囊里的浓缩胆汁排不出去,淤积在胆囊中,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过饱和,进而引起胆固醇沉积,逐渐形成胆结石。
胆囊里有了结石,若没有及时治疗和控制,一旦结石阻塞胆囊管后,会引起更为严重的症状,如胆囊肿大,胆囊血管受压等病症。而且还会大大增加被细菌感染的风险,一旦出现感染的现象,那就导致胆囊炎了。
胆囊癌与胆结石、胆囊炎关系密切,并有日渐递增的趋势。数据显示,90%以上的胆囊癌患者伴有胆囊结石。且胆囊癌具有恶性程度高、转移早、进展快等特点,由于它与肝脏的紧密毗邻关系,很容易发生扩散。即起病隐匿,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
胆囊癌是起源于胆囊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较低,占全部恶性肿瘤的0.8%-1.2%。胆囊癌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或只有慢性胆囊炎的症状,早期诊断很有困难,使得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疾病的中晚期。
右上腹疼痛:疼痛性质与结石性胆囊炎相似,开始为右上腹不适,继之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有时伴阵发性剧痛并向右肩放射。
消化道症状:出现消化不良,厌油腻,嗳气,胃纳减少。这是由于胆囊功能不足以对脂肪物质进行消化所致。
*疸:*疸往往在病程晚期出现。多由于癌组织侵犯胆管,引起恶性梗阻所致。同时伴有消瘦、乏力,甚至出现恶病质,皮肤粘膜*染,伴皮肤瘙痒。
发热:部分患者出现发热。
右上腹肿块:病变晚期,右上腹或上腹部出现肿块。
但胆囊癌恶性程度高,5年生存率不到5%,胆囊癌是最常见的胆管恶性肿瘤,也是消化系统肿瘤中最具侵袭性的肿瘤之一,起病隐匿,进展快,早期极易发生淋巴血管转移,预后差。
胆囊癌的危险因素较多,胆囊结石、胆囊慢性炎症、胆囊腺瘤、胆道系统感染(如幽门螺杆菌和沙门菌)、胰胆管合流异常、肥胖均是胆囊癌致病的危险因素。而胆囊结石被认为是胆囊癌的首要危险因素。
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与胆囊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胆囊结石被认为是胆囊癌的首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约90%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13.7倍。
胆囊腺瘤性息肉也是已知明确的危险因素。其它可能的危险因素有:胆囊腺肌症、吸烟、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等)等。
那么,我们就要积极调整生活习惯,预防胆囊结石,那胆欠佳的人如何饮食呢?
首先就是要吃早饭,吃早饭除了可以避免患胆囊炎、胆结石,吃早饭的好处还有:
1.供给大脑及肌肉的葡萄糖,使身体有能量来运作;
2.选择含有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食物,让人有精神,不易疲劳,也不容易发胖;
3.为了健康与长寿。
早饭既然这么重要,不但要吃,还要吃得丰盛些,再忙也不能透支健康!因为没有健康一切都等于零,是不?
除此之外,还需要:
1、控制脂肪量。一天供给油脂量控制在35-45克,并且不能集中于一餐。如果脂肪过多会引起胆绞痛,所以应该少吃油煎、炸的食物。最好用植物油,不用猪油等动物油脂。
2、限制胆固醇量。限制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鱼籽、脑和心、肝、肾、胃等内脏及肥肉,每天饮食中供给胆固醇量不超过毫克。限制胆固醇量主要是要调整胆固醇代谢障碍,预防结石的形成。
3、补充适量的蛋白质。过多的蛋白质可刺激胆汁的分泌,也可以引起胆囊收缩,加剧疼痛。因此,供给适量的蛋白质,可以保护肝功能,修补肝、胆被损坏的组织;蛋白质供给量以65-80克/天为宜。
4、充足的维生素。多吃富含维生素A、B族及维生素C的食物,如菠萝、梨、苹果、西红柿等水果蔬菜;或者直接服用维生素。
5、禁饮酒和刺激性强的调味品与粗纤维食物。这是由于可引起胆囊强烈收缩,因此会影响胆汁排出及引起胆绞痛。
6、平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渣及避免胀气。食物的温度以温热为宜,它可使胆道口和胆道壁肌肉松弛,利于胆汁排出,切勿过热或过冷,否则影响胆汁分泌排出。
7、多喝水,每日至少毫升以上,以稀释胆汁浓度。
8、少食多餐。每日进食5-7餐为宜,以刺激胆汁分泌,促进胆汁排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