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胆嚢炎(Cholecystitis)可根据发病急缓分为急性胆嚢炎和慢性胆嚢炎。急性胆嚢炎是由胆嚢管梗阻、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胆嚢急性炎症性病变,临床见发热、右上腹疼痛,或右胁肋胀痛放射至肩背部、伴恶心呕吐,可兼见*疸、墨菲征阳性、外周白细胞计数增高等表现。慢性胆嚢炎因胆嚢结石、高脂饮食等诱发,呈慢性起病,也可由急性胆嚢炎反复发作、失治所致,临床表现为反复右上腹胀痛或不适、腹胀、嗳气、厌油腻,右上腹部有轻度压痛及叩击痛等体征,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胆嚢疾病发病率不断增加。目前尚无全国性本病流行病学资料,上海松江地区统计胆嚢炎患病率为3.91%。宁波镇海地区统计胆嚢炎发病率为1.42%。有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并发胆嚢炎,发病率为47%,非乙型肝炎病*并发胆嚢炎发病率仅为5.1%,有肝病基础的胆嚢炎发病率明显增高。年1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制定了《胆嚢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治疗胆嚢炎研究的深化,有必要对该诊疗共识意见进行更新,以满足临床诊治和科研的需要。
年8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牵头成立了《胆嚢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起草小组。小组成员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并先后组织国内脾胃病专家就胆嚢炎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形成本共识意见初稿,之后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3轮投票。年9月,在重庆进行了第1次投票,并根据专家意见,起草小组对本共识意见进行了修改。年12月,在北京进行了第2次投票。年6月,在厦门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召开核心专家审稿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名脾胃病学知名专家对本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第3次投票,并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修改。年7月,在哈尔滨第28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上专家再次进行了讨论、修改和审定。并于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本共识的最后专家定稿会议,完成了本共识意见。(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完全不同意。如果>2/3的人数选择①,或>85%的人数选择①+②,则作为条款通过)现将全文公布如下,供国内外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不断完善。
1概述
1.1病名
急性胆嚢炎可归于“胁痛”范畴,慢性胆嚢炎归属于“胆胀”范畴,中医虽无急性胆嚢炎及慢性胆嚢炎的病名,但早在《内经》便有相关论述。《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灵枢?本藏》谓“胆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根据急性胆嚢炎右上腹疼痛为主的临床表现,中医病名为“胁痛”;慢性胆嚢炎右上腹胀满或隐痛,伴见恶心、腹胀等表现,中医病名为“胆胀”。
1.2西医诊断
胆嚢炎的明确诊断是建立在患者典型症状及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阳性结果基础上。根据其发病急缓,有无反复发作,可分为急性胆嚢炎和慢性胆嚢炎。
1.2.1急性胆嚢炎的诊断
①症状:以右上腹急性疼痛为主,常伴发热、恶心、呕吐等症。
②体征:查体可见右上腹压痛,同时伴有反跳痛、腹肌紧张,Murphy征阳性。
③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④超声检查:胆嚢壁体积增大(胆嚢横径>4cm),胆嚢壁水肿,胆嚢壁增厚3mm或毛糙。
1.2.2慢性胆嚢炎的诊断
①症状:以反复右上腹胀痛或不适为最常见症状,可伴有腹胀、嗳气、厌油腻等消化不良症状。
②体征:查体可见右上腹部有轻度压痛及叩击痛,但大多数患者可无任何阳性体征。
③超声检查:可见胆嚢体积常缩小或正常,也可见胆嚢体积略有增大,胆嚢壁增厚(>3mm)或毛糙。
此外,胆嚢结石患者70%伴有胆嚢炎。
2病因病机
2.1病因
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感受外邪、虫石阻滞及劳伤过度是胆嚢炎发病的主要诱因。
外感湿热*邪,湿热由表入里,内蕴中焦,肝胆疏泄失职,腑气不通;或热*炽盛,蕴结胆腑,使血败肉腐、蕴而成脓,发为胁痛;或因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职,胆汁郁积,排泄受阻,煎熬成石,胆腑气机不通,不通则痛,发为胁痛或胆胀;外感寒邪,邪入少阳,寒邪凝滞,肝胆疏泄失职,胆腑郁滞;或蛔虫上扰,枢机不利,胆腑通降受阻,发为胆胀;暴怒伤肝,抑郁不舒,情志所伤致肝气郁结,胆失通降,胆液郁滞发为胆胀;嗜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无度,损伤脾胃致中焦运化失职,升降失常,土壅木郁,肝胆疏泄不畅,胆腑不通发为胆胀;久病体虚,劳欲过度,使得阴血亏虚,胆络失养,脉络拘急,胆失通降,不荣则痛,发为胆胀。
2.2病位
胆嚢炎病位在胆腑,与肝、脾、胃脏腑功能失调相关。
本病病位在胆腑,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令胆汁畅通,若肝失疏泄,可导致胆汁排泄不利,胆汁淤滞,肝胆气机不利,导致肝胆同病,发为胁痛或胆胀。脾主运化,胃主通降,脾主升清,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胃气以降为顺,胆汁的排泄依赖于脾之升清,胃之合降,故脾失健运,胃失合降均可致胆腑不通。
2.3病机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胆失通降,不通则痛;胆络失养,不荣则痛。
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感受外邪、虫石阻滞,均致肝胆疏泄失职,腑气不通,发病多为实证。久病体虚,劳欲过度,使得阴血亏虚,胆络失养,脉络拘急,胆失通降,发为虚证。属实的病理因素有“湿、热、*、滞”,急性胆嚢炎以“热、*”为主,慢性胆嚢炎以“湿、热”为主;属虚的病理因素有“脾虚、阴虚”,慢性胆嚢炎反复发作,可见“脾虚、阴虚”。
2.4病机转化
随着胆嚢炎的病情演变,急性胆嚢炎即胁痛的病机转化表现在邪实积聚与正气耗损两方面。邪实的积聚,湿热蕴积肝胆,化火生*,熏灼肝体,炼液为痰,致痰火*瘀内蕴之胁痛重证;或湿热久羁,脏腑失和,湿浊痰*内生,恋积于肝,进而致痰湿*瘀迁延肝胆之杂证。正气耗损,即由实转虚之变。肝胆湿热、肝胆实火或肝郁化火,火热灼伤阴液,及肝血瘀阻,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均可致肝阴亏虚;火热灼津耗气,或肝郁乘脾,日久可致脾气虚弱,肝阴亏耗,久竭肾精,致肝肾阴虚,又气阴两伤,或阴损及阳,则可成肝阳虚或肝脾肾阳虚之证。慢性胆嚢炎即胆胀的病机转化为日久不愈,反复发作,邪伤正气,正气日虚,加之邪恋不去,痰浊湿热,损伤脾胃,脾胃生化不足,正气愈虚,后可致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的正虚邪实之候。
3辨证分型
3.1急性胆嚢炎可分为2个证型
(1)胆腑郁热证
主症:①上腹持续灼痛或绞痛胁痛阵发性加剧,甚则痛引肩背。
次症:①晨起口苦;②时有恶心;③饭后呕吐;④身目*染;⑤持续低热;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脉:①舌质红,苔*或厚腻;②脉滑数。
(2)热*炽盛证
主症:①持续高热;②右胁疼痛剧烈、拒按。
次症:①身目发*,*色鲜明;②大便秘结;③小便短赤;④烦躁不安。
舌脉:①舌质红绛,舌苔*燥;②脉弦数。
证候诊断: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2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3.2慢性胆嚢炎可分为7个证型
(1)肝胆气滞证
主症:①右胁胀痛;②心烦易怒。
次症:①厌油腻;②时有恶心;③饭后呕吐;④脘腹满闷;嗳气。
舌脉:①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腻;②脉弦。
(2)肝胆湿热证
主症:①胁肋胀痛;②晨起口苦;③口干欲饮。
次症:①身目发*;②身重困倦;③脘腹胀满;④咽喉干涩;⑤小便短*;⑥大便不爽或秘结。
舌脉:①舌质红,苔*或厚腻;②脉弦滑数。
(3)胆热脾寒证
主症:①胁肋胀痛;②恶寒喜暖。
次症:①口干不欲饮;②晨起口苦;③恶心欲呕;④腹部胀满大便溏泄肢体疼痛,遇寒加重。
舌脉:①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右胁胀痛或刺痛;②胸部满闷;③喜善太息。
次症:①晨起口苦;②咽喉干涩;③右胁疼痛夜间加重;④大便不爽或秘结。
舌脉:①舌质紫暗,苔厚腻;②脉弦或弦涩。
(5)肝郁脾虚证
主症:①右胁胀痛;②腹痛欲泻。
次症:①体倦乏力;②腹部胀满;③大便溏薄;④喜善太息;⑤情志不舒加重;⑥纳食减少。
舌脉:①舌质淡胖,苔白;②脉弦或弦细。
(6)肝阴不足证
主症:①右胁部隐痛;②两目干涩。
次症:①头晕目眩;②心烦易怒;③肢体困倦;④纳食减少;⑤失眠多梦。
舌脉:①舌质红,苔少;②脉弦细。
(7)脾胃气虚证
主症:①右胁隐痛;②体倦乏力。
次症:①胃脘胀闷;②纳食减少;③肢体困倦。
舌脉:①舌质淡白,苔薄白;②脉缓无力。
证候诊断:具备主症①+另1项主症和次症2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4临床治疗
4.1治疗目标
①临床症状缓解、相关检查指标的改善;②防止病情复发;③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手术率。
4.2治疗原则
胆嚢炎的辨证治疗,根据症状的急、缓、虚、实变化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急性胆嚢炎治疗上以清热利湿,行气利胆,通腑泻火为主;慢性胆嚢炎实证以祛邪为主,如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行气活血等;虚证以扶正为主,如健脾益气,养阴柔肝等,同时可配合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耳穴、药物贴敷及穴位埋线等。
4.3辨证论治
4.3.1急性胆嚢炎的分型论治
(1)胆腑郁热证治法:清热利湿,行气利胆。
主方:大柴胡汤(《伤寒论》)。
药物:柴胡、*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
加减:身目*染者,加茵陈、栀子;心烦失眠者,加合欢皮、炒酸枣仁;恶心呕吐者,加姜竹茹;壮热者,可加石膏、蒲公英、虎杖。
(2)热*炽盛证
治法:清热解*,通腑泻火。
主方:茵陈蒿汤(《伤寒论》)合*连解*汤(《外台秘要》)。
药物:茵陈、栀子、大*、*连、*柏、*芩。
加减:小便*赤者,加滑石、车前草;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芒硝;身目*染重者,加金钱草。
4.3.2慢性胆嚢炎的分型论治
(1)肝胆气滞证
治法:疏肝利胆,理气解郁。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药物: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元胡索、郁金、木香;腹部胀满者,加厚朴、草豆蔻;口苦心烦,加*芩、栀子,恶心呕吐者,加代赭石、炒莱菔子;伴胆石者,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
(2)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利胆通腑。
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或大柴胡汤(《伤寒论》)。
药物:龙胆草、*芩、山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
加减:伴胆石者,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小便*赤者,加滑石、通草;大便干结者,加大*、芒硝、牡丹皮。
(3)胆热脾寒证
治法:疏利肝胆,温脾通阳。
主方: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
药物:柴胡、桂枝、干姜、栝楼根、*芩、牡蛎、炙甘草。
加减:腹痛较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久泄,完谷不化者,加补骨脂、赤石脂;恶心呕吐甚者,加姜半夏、姜竹茹。
(4)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活血,利胆止痛。
主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药物:桃仁、红花、当归、生地*、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柴胡。
加减:胁痛明显者,加郁金、延胡索、川楝子;口苦者,加龙胆草、*芩;脘腹胀甚者,加厚朴、木香。
(5)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健脾,柔肝利胆。
主方: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煨姜。
加减:右胁胀痛者,加郁金、川楝子、青皮;急躁易怒者,加香附、钩藤;腹胀明显者,加郁金、石菖蒲。
(6)肝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柔肝,清热利胆。
主方: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药物: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枸杞子、川楝子。
加减:心烦失眠者,加柏子仁、夜交藤、炒酸枣仁;急躁易怒者,加栀子、青皮、珍珠母;右胁胀痛者,加佛手、香橼;头目眩晕者,加钩藤、菊花、白蒺藜。
(7)脾胃气虚证
治法:理气和中,健脾和胃。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药物: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炙甘草。
加减:脘腹胀甚者,加枳实、厚朴、槟榔;纳食减少者,加神曲、鸡内金。
4.4胆嚢炎常用中成药
4.4.1消炎利胆片
清热,祛湿,利胆。用于急性胆嚢炎、胆管炎肝胆湿热证。
4.4.2胆胃康胶嚢
舒肝利胆,清热利湿。用于肝胆湿热证所致的胁痛、*胆以及胆汁反流性胃炎,胆嚢炎见上述症状者。
4.4.3胆宁片
疏肝利胆,清热通下。用于慢性胆嚢炎肝郁气滞,湿热未清证。
4.4.4胆石利通片
理气解郁,化瘀散结,利胆排石。用于胆石病气滞型。
4.4.5鸡骨草胶嚢
舒肝利胆,清热解*。用于胆嚢炎肝胆湿热证。
4.4.6金胆片
利胆消炎。用于急慢性胆嚢炎、胆石症以及胆道感染。
4.4.7胆舒胶嚢
舒肝解郁,利胆溶石。用于慢性结石性胆嚢炎、慢性胆嚢炎及胆结石。
4.4.8胆炎康胶嚢
清热利湿,排石止痛。用于急慢性胆嚢炎、胆管炎、胆石症以及胆嚢手术后综合征肝胆湿热蕴结证。
4.4.9舒胆片
清热化湿,利胆排石,行气止痛。用于胆嚢炎、胆道感染、胆石症肝胆湿热证。
4.4.10利胆片
舒肝止痛,清热利湿。用于胆道疾患肝胆湿热证。
4.4.11胆康胶嚢
舒肝利胆,清热解*,理气止痛。用于急、慢性胆嚢炎,胆道结石。
4.5胆嚢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目标人群与策略
胆嚢炎可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根据病情发病急缓,急性胆嚢炎采取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的方式;慢性胆嚢炎一般采取内科保守治疗。急性胆嚢炎治疗上以清热利湿,行气利胆,通腑泻火为主;慢性胆嚢炎实证以祛邪为主,如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行气活血等,虚证以扶正为主,如健脾益气,养阴柔肝等,同时可配合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耳穴、药物贴敷及穴位埋线等。
4.6其他特色疗法
4.6.1针灸疗法
常用穴:阳陵泉、胆嚢穴、肩井、曰月、丘墟、太冲。采用捻转强刺激手法,每隔3~5min行针1次,每次留针时间为20~30min。也可采用电刺激。辨证配穴:肝郁气滞者加太冲,疏肝理气;瘀血阻络者加膈俞,化瘀止痛;肝胆湿热者加行间,疏泄肝胆;肝阴不足者加肝俞、肾俞,补益肝肾。
4.6.2耳穴疗法
常用穴:胰胆、十二指肠、耳背肝区、耳迷根、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神门。操作方法—般采用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籽常规消*后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固定于耳穴上,每曰按4~6遍,每次每穴按压1min。注意事项:每次贴压单侧耳穴,3d/次,2侧交替使用。换贴10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3~5个疗程。
4.6.3药物贴敷疗法
胆嚢区(右上腹压痛点)外敷药物(栀子10g,大*10g,冰片1g,乳香6g,芒硝10g,研粉,调匀成糊状),纱布覆盖,每天更换1次,5d为1个疗程。
4.6.4穴位埋线疗法
常用穴:鸠尾、中脘、胆嚢穴、胆俞、胃俞、足三里、阳陵泉。操作方法一般1个月埋线1次,病情重者20天1次,5次为1疗程。
4.7手术
行胆嚢切除术是急性胆嚢炎的根本治疗。手术适应证:①胆嚢坏疽及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者;②急性胆嚢炎反复急性发作,诊断明确者;③经积极内科治疗,病情继续发展并恶化者;④无手术禁忌证,且能耐受手术者。慢性胆嚢炎伴有胆石者,诊断确立,行胆嚢切除术是合理的根本治法。如患者有心、肝、肺等严重疾病或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可予内科治疗。
4.8疗程
胆嚢炎的平时预防较为重要。一般急性胆嚢炎的疗程多为2周,慢性胆嚢炎疗程多为1月。
4.9诊治流程
诊治流程见图1。
共识原文: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文献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5(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