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即粽籺,俗称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其主要原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等)包裹而成,形状多样,主要有尖角状、四角状等。
粽子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也有传说是为了祭奠投江的屈原而诞生的,端午食粽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由来已久。
按形状可分为正(斜)三角形、正(斜)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等。
按口味可分为甜味棕、咸味棕和碱味棕等。
按馅料可分为绿豆棕、五花肉棕、豆沙粽、八宝粽、火腿粽、冬菇棕、蛋*粽、腊肉香肠棕、莲子棕等,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现代人的饮食日益丰富,粽子的馅料变得日益丰富,包括松子仁、红枣、核桃仁、板栗、鸡肉丁、鸭肉丁、烧肉、虾仁、豆蓉、什锦等。
1.粽子好吃,需精挑细选、合理加工
购买时,为保证质量,要到正规的超市、商店和餐饮企业选购;确保粽子在保质期内、外包装完好、卫生、干净;出现感官性状改变的粽子,如发粘、有酸味等,即便是打折、优惠,也切勿贪图小便宜而购买。
包粽子时,最好选用符合"三少一多"(少油、少碱、少糖、多膳食纤维)的原料,增加粽子的纤维质或将糯米混加普通大米,增加粽子的膳食纤维含量。
在包豆沙粽时,最好以植物油取代动物油脂,可降低粽子的热量。在粽子品种中,豆沙粽的热量可以数一数二,因除了砂糖或蔗糖含量较高外,豆沙粽多以动物油脂炒过,所以热量增加很多。
建议主料的糯米以部分杂粮米、红豆、薏仁、山药、芋头或红薯等取代。一方面,可增加纤维质含量,减少肠胃负担,更有益于健康;另一方面,糯米所需消化时间较长,胃肠排空需时较久,容易造成胃酸过多、腹胀或肚子闷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肉粽早已成为"粽族"中的主角,但它的缺陷是饱和脂肪含量高。如果能改用瘦肉,甚至以鸡肉、海鲜或鱼肉取代。
食用时,粽子要充分加热,煮热变软后才能吃。粽子应趁热吃,加了油脂、肉、蛋*的粽子更不宜冷吃,对于消化能力差的人来说尤其要注意:有些质量差的糯米在冷后会有变硬现象,五谷杂粮粽子冷后的回生现象更明显。
2.粽子好吃,不宜多吃
粽子属于主食,三餐都可以吃,早餐甚至更合适。因为早餐通常食欲不振,饮食数量较少,清香温热的粽子吃起来方便。素粽子的热量没有传说中那么高,但毕竟属于粮食,吃了粽子就要相应减少米饭、馒头、面条等主食,否则会带来过多的淀粉引起体重上升,还可能过于饱胀引起消化不良。一般来说吃一个大粽子减一小碗米饭即可。
粽子的热量依其大小和内容物不同有所差别,"肉粽"每个热量约含至卡,台式肉粽由至卡,平均卡,而湖州粽由至卡不等,平均卡,肉粽的内容物当然也直接影响它的热量,如使用五花肉和使用叉烧肉当配料,所含热量自然不同。一般人群建议:正常成年女性吃粽子一天最好不要超过3个,男性最好不要超过5个。对于老年人群和儿童,应适量减少。
3.粽子好吃,需合理搭配饮食
吃粽时,应该搭配凉拌青菜、水果沙拉,缓解肠胃不适。与此同时,搭配蔬菜、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胃肠道消化不良。
最好别餐餐以粽子果腹,而忘记其他种类食物的摄取,因为粽子一般只能提供六大类食物中的主食、肉类与油脂。建议搭配时令蔬菜,餐后来一份水果。
睡前2小时最好别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4.粽子好吃,并非人人都适宜
(1)心血管病人群
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2)老年人群和儿童
我们常说一些食物老少皆宜,粽子还真不是。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和儿童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如果一定要吃尽量选择小粽子,尤其是含有粗粮、薯类的粽子、不加油、不加肉的粽子,吃时要细嚼慢咽,便于消化吸收。
(3)胃肠道等消化系统疾病人群
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若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过于油腻的粽子,也会引起消化不良、胀气,使疾病加重。另外有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不要吃肉粽、蛋*粽和太油腻的粽子,这是因为这几类粽子脂肪、蛋白质含量高,会加重病情。
(4)糖尿病患者或糖耐量减低人群
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
本文为中国药店原创/整理,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长按上图3秒钟,识别